步入墨尔本唐人街一条小巷,便可见一座红砖墙建筑,门前一块木牌写著“One or Two”——这间毫不起眼、本月才开业一周年的小酒吧,却先后入选鸡尾酒传奇基金会(Tales of the Cocktail Foundation)的年度“亚太区最佳新酒吧”,及业内传媒Boothby Drinks的年度“维州最佳25间酒吧”。
此外,而立之年的酒吧东主朱兆康(Andy Chu)也在早前获评选为酒吧行业杂志《Drinks World》的年度“澳大利亚最佳25位调酒师”之一。
他接受SBS中文访问时谦虚表示:“荣誉是一种认可,但也不会特别去争取。有人赏识,就多谢;没有的话,不好意思能力不够。”
“最要紧的还是客人在酒吧感到开心,这才是最大的荣誉。杯酒好喝,大家自然就会认识你。”
LISTEN TO
【我不是名人】澳洲最佳調酒師朱兆康 從「𡃁仔」做到酒吧老闆
SBS Chinese
12/10/202321:23
为酒钟情
朱兆康在1992年生于悉尼一个港人移民家庭,还在襁褓时就随家人回到香港,一直在香港长大,“对澳大利亚一直没什么概念,只知道自己是半个澳大利亚人。”
他直至15岁到墨尔本读中学时,才第二次踏上澳大利亚。如同很多“留学生”一样,他家人都在香港,他自己独自在澳大利亚闯荡,发现原来自己很喜欢这个“家乡”。
“澳大利亚生活比较舒服、休闲、比较简单直接,不像香港虽然很有竞争力,但也复杂,”他又笑言:“可能我身体比较大份又大只,香港始终地方小、挤迫,澳大利亚空间比较大。”
朱兆康在港就读圣类斯中学,还参加过童子军活动。 Source: Supplied
可是“K歌”与酒有何关系?他娓娓道来:“澳大利亚的饮酒文化一直很强大,有不同方式——有卡拉OK饮酒,有到club饮酒,有去酒吧、清吧饮酒。”
他在大学期间开始做兼职调酒师,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改变大众对饮酒的心态:“香港人或亚洲人的传统观念对饮酒比较负面——出来玩、出来蒲(消遣),不醉无归。这种心态并不好。”
一杯酒有用很多工夫去调制,喝到‘断片’其实是浪费调酒师的心机。我想令这个世界更多人认识到,饮酒不是要喝醉,而是一种开心、欣赏的态度。朱兆康
从业经历
谈到调酒师这个职业,朱兆康表示,虽然顾客可能只见到他们上班的几个小时,但其实调酒师也要参与原材料的备货、清洁,“只有三成(工作)是调酒。”
此外,调酒师还要经常和顾客交流,并保持创新,比如朱兆康的酒吧便每三个月更新一下酒品菜单。因此,调酒师需要有良好语言能力和对本地产品的了解。
“这个行业还是澳大利亚本土人多,无论肤色还是种族都(和华人从事的职业)有点不同,华人真的不多......英文的(饮酒)文化是主流,我认识能说广东话的(调酒师)最多三个。”
希望可以令更多人明白,华人也可以做调酒师,无论是美式、日式,华人也可以做出不同的风格。朱兆康
能在这个本地人为主流的行业,从入门新手学起,一步步做到酒吧东主,到获得荣誉,殊为不易。
朱兆康在去年决心自己做老板,迎接新挑战。“我做过四、五间酒吧,很幸运能从中学习到很多。而到了某个时刻,我想尝试招待、经营、设计等不同角度的东西,因此开了自己的酒吧。”
对于酒吧名字One or Two,他解释,这在中文和英文里都是“一两杯”的意思,希望带出一种饮酒可以是“放工后、吃饭前”的休闲生活方式。
同时它也有“一两人”的意思,因为这间酒吧只有24个座位和两位调酒师,只能接待小桌客人。“小酒吧的好处是(调酒师)可以接触到每桌客人,聊聊天,互相关心交流一下。”
“饮醉是伤害自己”
在开酒吧之前,朱兆康曾以工作假期在英国度过两年,在伦敦的酒吧、苏格兰的酒厂打工。他也前往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地的酒吧,增长见闻和进修技艺。
在这过程中,他深深感到不同地方的文化对本地饮酒文化的影响,也相信澳大利亚其实有着全球最高标准的饮酒文化。
“墨尔本和悉尼都有很著名的鸡尾酒吧,只是因为澳大利亚的距离有点远,欧洲人、美国人来不了,印象还停留在‘啤酒佬’的概念。”
而在澳大利亚范围内,朱兆康认为墨尔本比悉尼更适合经营酒吧。“悉尼比较城市化、忙碌,连火车也有两层,墨尔本则比较悠闲。”
“从经营的角度,悉尼的酒牌很多是给大酒吧,100人以上的,量产型的时候你不会投入很多心机;墨尔本则很多50人以内的小酒吧,当你什么都做小的时候便可以很投入,创造更多特色。这也是一种不同文化。”
朱兆康和他的父母在一起。 Source: Supplied
“珍惜你的杯中物,大家开开心心,不是更好吗?”
酗酒问题寻求协助可联络以下机构: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谷歌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