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短暂调整对美策略
今年4月是中美军事对抗的高峰,现在双方的航母舰队已经远离;5月以来中国暂时调整了它的对美策略,主攻经济关系,其背后也有军事目的。
4月中国出动了“辽宁号”航母编队,对日本、台湾、菲律宾展示威胁;美军第7舰队的“马斯廷”号驱逐舰沿路跟踪监视。美中两国的航母编队也首次在南海北部接近,双方的最近距离一度只有1百多海里,但彼此都遵守了冷战状态下海军的无害航行准则,彼此的舰炮和导弹都不瞄准对方,也不起飞舰载机接近对方舰队。
今年1月美军的“罗斯福号”航母编队与从中东开来的“尼米兹号”航母编队一起,在南海南部演习;然后“罗斯福号”航母编队绕过菲律宾东部,进入印度尼西亚南部和西部海域,走了一个大圆圈,通过马六甲海峡,再回南海,与从中东调来的“马金岛”号两栖攻击群在南海海域开展联合作战演练。“罗斯福号”航母编队执行的威慑任务似乎显示美军已开始南海国际水域的威慑“值班”任务。目前“罗斯福号”航母编队回国了,而驻日本的“里根”号航母编队接替其使命。
从5月开始,中国逐步加强与美国的接触,希望在经贸领域恢复奥巴马时代的往来关系,减轻美国对中国的种种经济压力。因为中国经济困难明显,工业原材料价格暴涨,中小型制造企业大批倒闭,亟需恢复对美大规模出口。这样的策略调整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了对美军事对抗的意图,只是此刻美国下一财政年度的军费预算正待国会通过,中国希望美国能削减军费,这样,双方军力差距的缩小有利于中国。
二、中国在南太平洋多个岛屿筹建港口和机场
5月27日BBC刊登了一篇报道,披露中国在萨摩亚(Samoa)和基里巴斯(Kiribati)的计划。这些计划与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北邻巴布亚新几内亚之达鲁岛计划颇为相似,我2月16日在本网站的文章《美中关系走向该如何判断?》介绍过中国的达鲁岛计划。可能很多北半球国家的人不注意BBC的这条报道,也未必意识到BBC报道的内容与澳大利亚有很大关系。
包括萨摩亚、基里巴斯和所罗门群岛在内的地处南半球的太平洋岛国,传统上被视为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后院”,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岛国离得最近的大国是澳大利亚,也因为它们与澳大利亚有着共同的地缘政治关联。
这种地缘政治关联体现在澳大利亚的现代史当中。太平洋战争时期,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基里巴斯是大日本帝国陆海军与盟军的激战之地,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官兵为了保家卫国,曾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浴血奋战。大日本帝国海军在中途岛战败后,为了保护它已经夺取的荷属东印度油田,也为了建立针对美军的外围国防圈,制定了攻占莫尔兹比港和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卡纳尔岛的作战计划,以便最后进攻澳大利亚。此后两年里,太平洋战争的重点交战区就在这两处。
如今中国把手伸到了这些地区。2018年4月10日澳大利亚的Fairfax Media曾报道,中国试图在瓦努阿图建一个南太平洋的永久军事基地,事后似乎未见进一步进展。2019年10月18日BBC曾报道,所罗门群岛的中部省与中国的一家森田公司签订协议,中方获得图拉吉岛(Tulagi)75年的开发权。后来这项协议遭所罗门群岛政府否决。这种做法与中国最近在达鲁岛的做法相似。图拉吉岛在瓜达卡纳尔岛对面,太平洋战争时期图拉吉岛的港口是日军和盟军的争夺之地。当时澳大利亚海军在所罗门群岛海战中遭到惨重损失,重巡洋舰堪培拉号被日军击沉,巡洋舰芝加哥号和驱逐舰塔尔伯特号遭重创。中国对图拉吉岛的兴趣,似乎与当年的日军颇为接近。
而据BBC今年5月的前述报道,中国与萨摩亚当局协议在乌苏湾(Vaiusu Bay)建立码头,投资1亿美元,今年4月该国政府换届后将此协议搁置;同时,在萨摩亚西北2千多公里的岛国基里巴斯也陷入一场中国基建项目带来的争议。中国计划在该国的坎顿岛(Kanton)上升级建设美军留下的简易机场和桥梁。该岛位于夏威夷西南方约3,000公里处,二战期间美国轰炸机曾使用这里的跑道,此地有战略要地的价值。路透社就此评论,由于该岛的地理位置,对坎顿岛的任何重大建设“都将为中国提供一个据点,使其深入二战以来一直与美国及其盟国紧密站在一起的地区”;而一名太平洋国家政府的顾问则表示,“这座岛屿将成为海上航空母舰”。由于疫情,此项目除北京资助的可行性研究之外,尚未取得进展。
三、中国在南太平洋选岛工程的特点
虽然上述项目目前或被暂时搁置,或停滞于可行性研究阶段,但这一系列项目的选点展现出中国的战略企图心。如果比较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到所罗门群岛,再到基里巴斯、瓦努阿图的一系列中国项目,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
第一,这些项目所选择的地点往往具有战略上的重要价值。
第二,项目的谈判会先与岛国的地方政府打交道,以经济诱惑开路,然后设法签订投资协议,再逼岛国政府认可。但中间过程里往往因所在国的国内意见分歧而发生变故。
第三,这些项目通常并不关心当地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投资金额远远高于当地经济活动的规模,也不求项目本身能获得投资回报。这表明,中国的投资活动既不是单纯的经济援助,也不是基于商业经营利益所作的决策,而是另有所图。
第四,中国投资项目主要侧重于港口和机场的建设。
第五,中国谈判这些项目时,常试图长期租赁项目所在的岛屿,以便独自管理,长期使用。
中国在南太平洋选点建工程项目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既然项目本身不可能收回投资,所以不属于基于经济利益考量的长期投资;而这些项目中方又想长期独自管理,不交给当地政府经营,这样的项目就显然不是单纯帮助当地发展的经济援助。再考虑到项目基本上都选在战略要地,以机场和港口为主,这就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这样的布点很可能属于服务于军事目的之战略布局。其目标似乎是为中国的海军准备在南太平洋各要点上的海空作战基地。
四、分析中国的南半球战略布局
从中国在南太平洋布设军事据点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些中国构想中的未来的海空作战基地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东面和东北方向,正好扼制澳大利亚与主要战略盟友美国的海运通道。再考虑到中国同时在东印度洋积极探测核潜艇航道,如此之军事战略布局显然不是中国自身国防的需要,而象是一种针对澳大利亚的两面包围式战略布局。
过去十年里中国军方花了大量人力,翻译了许多太平洋战争时期南太平洋各岛作战双方的回忆录,方便中国的军界人士不但熟悉各岛的地理特点,也了解在南太平洋地区作战过的国家积累的战争经验和战场战术,以及后勤运输方面的种种问题。收集这些知识仅仅是出于历史研究的好奇吗?它可能有现实目的。结合中国已经展现出来的在南太平洋地区建立军事据点的选点布局战略意图,可以合理推测,中国正在模仿当年大日本帝国南洋作战的战略企图,即准备为获取必要的战略资源而战。
对中国来说,南太平洋各岛国并没有多少值得用战争获取的战略资源,但中国在中美冷战状态下会特别需要扩军备战所必须的铁矿资源。钢铁是军备生产的“粮食”,中国的民用需求也非常大,去年粗钢产量超过10亿吨,但中国的钢铁工业已经陷入铁矿困局。中国现有18个大中型铁矿,其中2个已经采尽关闭,其他铁矿的产量远不敷需要,必须大量进口。现在尚在开采的铁矿中,不少矿山的铁矿石品位偏低,产量也有限,同时矿石中的杂质影响钢铁质量的提高。此外,一些露天开采的铁矿已经深入到地面以下数百米,接近露天开采工程的极限;若改用井采,则距地面5百米以下的矿井内温度会超过人体耐受度,通风不易,开采成本会急剧上升。
中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10月13日审议了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的国防法修订草案,这次修改特别添加了这样的条文,“安全和发展利益遭受威胁时”,要进行全国战争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这说明,中国已经反常地把经济需要(即官方所说的“发展利益”)列为实行战争总动员的理由。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值得警惕。
声明:作者程晓农,博士,中国经济学家、转型问题学者、旅美学者。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