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赤字救国:不幸中的万幸

笔者依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举债刺激经济是正确的做法,暂时放弃财政纪律,追求经济重启,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既是必需的,也是明智的,更加是幸运的。

Treasurer Josh Frydenberg and Prime Minister Scott Morrison outside Parliament House in Canberra, Wednesday, October 7, 2020.

Treasurer Josh Frydenberg and Prime Minister Scott Morrison outside Parliament House in Canberra, Wednesday, October 7, 2020. Source: AP

在经过了五个月的漫长等待后,澳大利亚2020年联邦预算案终于在本周揭晓。有不少媒体将这份预算案称作“世纪预算”,你可以把这个名字理解为是百年一遇的特殊疫情环境,或者是百年一遇的巨大赤字,甚至是一百年才能偿还的高额债务。

但结论都是一样的,财长正在展开一场“赤字救国”运动,来让饱受疫情打击的澳大利亚尽快走出经济困境。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次预算案的落脚点毫无意外地放在了短期措施,核心是促进就业和消费。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第一大冲击就在于就业,在应对疫情时所采取的各类封城和社交疏离措施使得绝大多数工作都出现明显放缓,造成了大量显性与隐形失业。随着JobKeeper的逐步削减和最终取消,未来一年中如何控制住失业率重新大涨将会是政府面临的首要挑战。

因此,这次预算案中针对企业的税务减免项目繁多,最直接的就包括投资补贴、税收亏损“结转”收益、研发税收减免、小企业税收减免等多项,而且特别还增加和加强员工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训FBT减免、再培训个税减免,以及直接推动企业增加雇员的JobMaker。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免企业负担和增加现金流,鼓励多雇佣员工。而且绝大多数优惠政策都指向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才是经济中雇佣人数最多、提供最多就业岗位的,而非大企业。
更加明显的,是本次预算案推出的大量基建投资选择一条“非典型”的道路,三大核心关键词分别是“快速启动”、“就业”和“道路”。不难看出,尽管联邦政府有意推动基建项目的发展,但是对于那些仍然需要长时间讨论的大型项目并不热衷,更加青睐那些已经审批通过、成效快、并且更加亲民的道路升级项目。因为这些快速启动的基建项目无疑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加快人们的财富收入与累积。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一旦能够保住就业的底限,就意味着澳洲经济的底限保住了;就业的底限保住了,就意味着明年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消费,有希望了!
事实上,本次预算案虽然对就业以及企业扶助和减税的内容最多,但最慷慨的部分其实是个人所得税的下降。因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就业虽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本质上更加充分的就业是促进消费的工具,是决定总需求最核心的因素,也是GDP最大的组成部分。所以提前减税,不仅仅是一个讨好选民的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面对外部需求下降时让澳洲经济尽快走出低谷的经济问题。

在这一系列减税和投资刺激就业、消费,从而最终刺激经济的措施公布之后,不少人因为兜里的钱可能增加而欢呼。但在金融市场和企业界纷纷表达支持的同时,也有不少经济学家表达了对于债务过高、失去财政纪律所带来的长期影响的担忧,并且指出这么高的债务可能要到2080年才能完全清偿。

不过,笔者依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举债刺激经济是正确的做法,而且澳洲的政府债务并没有那么可怕。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中,澳洲政府赤字占GDP比率并不算高,即使是这次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举债刺激之后,债务占GDP比率也不会超过50%,在G20中排名倒数——这还是在其他国家类似的疫情下财政刺激政策没有被计算在内的前提下。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极低的利率水平和澳洲依然处于最高主权评级,使得政府的债务融资成本极低,为联邦和各州政府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

因此,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暂时放弃财政纪律,追求经济重启,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既是必需的,也是明智的,更加是幸运的。因为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不幸下,是澳洲独居南半球“大岛”令疫情容易控制的幸运,更是几十年经济增长带来的财政空间可以负担大规模刺激的幸运。

(本文作者魏睿昊为SBS特约通讯员、澳大利亚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分析人士,转载须经SBS许可;本文观点仅代表嘉宾观点,不能代替理财建议,不代表本台立场。)

预算2020系列报道

澳大利亚人必须与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离,请查看您所在州或领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现感冒或流感症状,请留在家中并致电家庭医生或全国冠状病毒健康信息热线1800 020 080安排测试。

SBS致力于用63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
Published 8 October 2020 4:13pm
Updated 8 October 2020 4:17pm
By Julius Wei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