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澳洲十年来首现加息周期,投资者如何应对?

在澳大利亚的购房者中,许多人从未经历过加息周期。而从现在开始,这些购房者就将面临逐渐升高的贷款成本。

mortgage, interest rates, may peraan

Artan faizlerin mortgage ödemelerini etkilemesi bekleniyor. Source: Monstera from Pexels

继上周三公布的澳大利亚年度通胀率超预期飙升至5.1%之后,整个市场都在猜测储备银行(RBA)要提前动手。不出所料的是,本周二(5月3日)储行将官方利率从历史最低点0.1%上调至0.35%。这正式开启了最新一轮的加息周期,并且宣告了澳大利亚长达十多年的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
不仅如此,储行还强调,加息将持续到2024年,今天仅仅是一个开始,并且还表示,将会开始“缩表”,也就是暂停购买或者再投资政府债券,为政府提供低成本现金的支持不再。这一决定也意味着澳大利亚将要开始收紧银根,减少市场上的资金流动。 

目前极高且仍在增长的通胀是迫使储行不得不在5月份立刻加息的核心原因。根据其公布的会议纪要,预计2022年总体通胀率将到达6%,也就是未来几个月,澳大利亚的通胀率仍将上涨。因此,绝大多数机构都判断,这将会是一系列加息的开端,预计本地利率将很快会上升至接近2%的水平,这也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过去十年都没有出现过的整体加息周期。 

而这次的加息加缩表,对未来一至两年的澳大利亚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比如在澳大利亚的购房者中,许多人从未经历过加息周期。而从现在开始,这些购房者就将面临逐渐升高的贷款成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利率在年底增长至2.5%,也就是整体利率上升20%,那么60万澳币的房贷月供将增加779澳元;100万澳币的房贷月供则将增加1298澳元。联邦银行(CBA)的经济学家也警告,目前澳大利亚的家庭负债率很高,固定利率翻倍将导致消费者削减支出。
事实上,加息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比想象的来得更快,截至4月的过去三个月里,悉尼和墨尔本的房价均已出现了下跌,分别下滑0.5%和0.1%。而随着一系列加息等举措的到来,预计房价下跌的趋势将会在今年内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其他资产恐怕也将面临较大的价格冲击,最典型的莫过于债券市场,澳大利亚政府一年期、五年期和十年期债券收益率均攀升至多年高位——债券收益率的增加,则意味着债券价格的下跌。 

此外,全球股市在今年之内都在遭受大幅度的波动,过去一周的美国和澳洲股市都再次出现了明显下跌,甚至一些比较大型的蓝筹股业绩都开始受到通胀影响。比如在刚刚公布季报的美国上市公司中,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也让人意外地出现了季度亏损。
考虑到高通胀的现实,一些在市场下跌周期中的避险资产可能也不是很好的选择,比如像现金和黄金。前者在高通胀情况下显然面临着快速贬值的问题,后者虽然有一定的抗通胀属性存在,但在历史上的高通胀时期表现并不特别突出,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常规的“熊市”——也就是经济大幅度萎缩,连带出现短期通缩风险的情况,而是高通胀使得价格过于稳定的资产会跑输。 

那么,在这个时候,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规避风险的选择呢? 

笔者觉得可以引用投资界的泰山北斗、91岁高龄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98岁高龄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早在两年前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的说法,那就是——通胀“欺骗了几乎所有人”,没人知道未来几十年的通胀情况到底如何,抵御通胀的上策是贯彻合理的投资理念。 

而他们的选择是“productive asset”,也就是生产型资产,即可以持续产生收益和价值的资产,比如股票等权益类资产。而在选择这样的投资机会时候,巴菲特的选择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第一,轻资产公司。因为在通胀和加息周期中,对企业和资产产生最大压力的是利率上升意味着资金成本过高,因此轻资产的公司意味着需要承担的资金成本低,这方面的压力就小。

第二,穿越周期,特别是那些产品和服务具有严重必需性特征的公司和资产。比如巴菲特自己特别喜欢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等相似类型的企业,因为这些公司的消费群体非常庞大并且较为固定。其产品有必需性,不论周期上行或下行,人们总是会消费,因此也会产生较大且稳定的现金流。 

除此之外,巴菲特最后提到了一个终极方式,就是:投资自己。不论身处任何行业,遭遇哪一种经济周期,能够不断投资自己的技能,让自己变得在劳动力市场或商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是一种永远不会出现亏损的投资。 

这最后一个方式同样适用于投资以外的思考,在面临通胀带来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家庭财政压力面前,除了想办法让自己的资金和财富进一步保值和依然增值之外,让自己不断提高技能和水平,提升自己的价值,永远是不会错的,也是面对包括高通胀在内的各种经济和财务风险的“终极武器”。

(本文作者魏睿昊Julius Wei为SBS特约通讯员、澳大利亚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分析人士,转载须经SBS许可;本文观点仅代表嘉宾观点,不能代替理财建议,不代表本台立场。)

SBS致力于用63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
Published 4 May 2022 7:44pm
By Julius Wei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