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对于都市人来说是什么?买卖、利用、使用、投资……”,“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来说,土地就是我们的生命”。
7月隆冬,在位于墨尔本东区的画室中,华裔艺术家周小平与SBS普通话节目谈起原住民文化时这么说,他用英文又强调了一遍,“Our land is our life”。
他的背后是一幅名为“Painting on the land”的油画,红石头上覆着一张画,透明的水洼又叠在广漠的土地上,“人、土地与灵性之间的共存关系”。
这也是这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艺术家在过去三十年里孜孜不倦的创作主题——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

Zhou Xiaoping Source: SBS Mandarin/ Helen Chen
Alice Spring的偶遇
1988年,借个人画展在澳展出的间隙,第一次来到澳大利亚的周小平也迎来了第一次环澳旅行,从墨尔本到Alice Spring 再到达尔文。
在Alice Spring,他第一次见到了原住民和出自原住民之手的绘画作品,当时感到“非常之震撼”。
出于好奇,他去了当地的土地管理委员会(land council),“我对他们的兴趣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因为那时当地连一个亚洲人都很难见到。

马利嗄·缇迈(Malya Teamay)与周小平 (zhou Xiaoping)Provided by Zhou Xiaoping Source: Provided by Zhou Xiaoping
在土地管理委员会的建议之下,他一脚踏进了北部的阿纳姆丛林,在此后的三十年里,他走过了达尔文、西澳等地多处原住民村落,与原住民一同生活,也开启了以原住民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创作。
你认识杰米·派克(Jimmy Pike)?
周小平的创作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拍档——原住民艺术家杰米·派克(Jimmy Pike),他们共同创作的作品曾在1996年到过中国——而这也是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首度被引入中国。
说起与杰米的相识,也相当具有故事性。
九十年代初,周小平环澳旅游经过西澳的布鲁姆小镇(Broome),当地人问他,“你认识杰米·派克吗?”、“你必须要认识他”。
一打听,当时的杰米还因酗酒被关在监狱里,周小平遂通过杰米的妻子、一名英国裔心理学家与杰米见上了难得的一面。
第二年,两人在布鲁姆小镇再次相见,也发展了一段难能可贵的友谊。
“我们一起生活在一棵大树下,那就是杰米的家”,周小平回忆说,“吃住都在大树下”,一起走荒漠、学习在荒漠中的生存技巧,很多时候,两人背对背画画。

Under the tree, Zhou Xiaoping live and work together with Jimmy Pike.(Provided by Zhou Xiaoping) Source: Provided by Zhou Xiaoping
意象都是脚下这片土地,但文化背景和经历迥异的两个人眼中所看到的土地又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土地,他作为原住民艺术家是怎么看待,我作为外来者是怎么理解的”。
这些背靠背、在大树下创作的作品在1996年来到周小平的家乡——中国安徽合肥第一次展出,三年之后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也促使摄影、舞蹈、音乐等更多形式的原住民艺术逐渐在中国推广开来。

Jimmy Pike and Zhou Xiaoping (Provided by Zhou Xiaoping) Source: Provided by Zhou Xiaoping
2017年,周小平的艺术展《重返大地》在中国成都展出,也刚巧与原住民历史与文化周(Naidoc Week)在中国的推广完美结合,也引发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强烈反响。
他说当时在个人脸书页面贴出的活动信息下,有大量来自澳洲各地的原住民的留言,“他们大部分表示支持,觉得很自豪,原住民文化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去庆祝、了解”,“这简直是我脸书页面留言最多的一次!”
30年前画表象30年后画灵性
“30年前,我画的是我看得见的表面的东西,后来画的是我能感受到的东西”,周小平环顾画室四周近些年完成或还在创作的作品。
正如这幅名为“Painting on the land”的油画,“艺术与土地紧紧相连”,“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关系就是不可分离的”。
而另一幅创作于2016年的“Earth”的油画,讲述的是“一个仪式中的动态”,“人物与土地、风景可以透过去,土地、人与灵性在一起不可分离”。
这与他三十年前偏具象的创作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三十年里,更大的变化是从初始的好奇、震惊到如今仿佛是融入骨子里的理解。

Painting on the land ( 2018) by Zhou Xiaoping Source: Provided by Zhou Xiaoping

Earth (2016) by Zhou Xiaoping Source: Provided by Zhou Xiaoping
也正是因为这种理解,周小平会更敏锐地觉察到,澳洲社会需要对原住民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遇到很多人来问我一些(关于原住民)问题,怎么生活、吃什么等表面的东西”,“我认为需要一个过程,就像当年我从兴趣深入”,而怎么深入?周小平呼吁由文化人士和主流社会进行更大力的推广,“告诉大家这个文化有多么优秀”。
而其中,他更强调对原住民的“过度保护”令它走到了另一个面。

Zhou Xiaoping Source: Provided by Zhou Xiaoping
他举了个例子,“按照原住民文化,一个人去世后,作品、文字、名字、肖像等需要从公众视线消失,不可以做展览”,他认为这正是一种“过度保护”,这是一种习俗而非法规,而在与原住民家属的交流中,“发现原住民觉悟到应该改变”,所以正在慢慢开放。
READ MORE

汤华燊:从难民到诺贝尔奖提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