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华人艺术家和她们的疫情时代

面对行业的种种不确定性,最为不安的还是身处其中的艺术家。

Story is Connection

Story is Connection Source: Andrew Coulter

2020年3月,新冠疫情在维州急速蔓延,城区内的众多剧院,美术馆和音乐厅在一个月内纷纷关停,许多本地原本热闹私人画廊和小剧场也不得不遵照规定,停止营业。解封后,行业虽有所回温,但2月初墨尔本的五日封城,却仍不免让每个人又燃起隐忧。

面对行业的种种不确定性,最为不安的还是身处其中的艺术家。尤其对于华人创作者来说,重新调整航向尤显艰难:一方面,许多人本就身处艺术行业的“竹子天花板”下,时常需要面对资源分配的不公;而另一方面,疫情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冲击,更考验着许多人对未来的信心。

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创作之路该如何继续?疫情中又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分享?SBS普通话节目记者邀请到了三位华人艺术家与我们分享她们的答案。

Feifei Liao: Zoom成为新剧场,展现留学生的疫情故事

在全澳疫情中,话剧,音乐等依赖现场演出等艺术行业受影响最早,也最严重。,从2020年3月到2021年5月,澳洲演出产业共损失约3亿4千万元。数字背后,是大量工作的流失和演出机会的减少。

过去几年来,Feifei Liao都一直专注于一个的运营。他们邀请普通的留学生参与创作和演出话剧,讲述自己的留学故事。其中很多故事打动了许多人,也在过去几年中收获了大量关注和回应,甚至让许多机构更加积极地关注留学生的身心健康。
Story Is Connection
Story Is Connection Source: Andrew Coulter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留学生”和“话剧”这两个创作核心迅速被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本来运转顺利的工作坊项目也因禁令而暂停。情急之下,Feifei和团队不得不开始筹划解决方案 :

“因为我们都只能在5公里内活动,所以在现场做话剧,或者拍摄都很困难。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通过Zoom做采访,做指导,然后把录制下来的内容剪辑成影片。”

这个想法得到了团队的一致同意,

没想到,这个的虚拟的空间却让他们接触到了留学生更真实的一面:

“话剧的话还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但是通过Zoom的摄像头却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比如很多人的床出现在同一个屏幕里面。这给话剧本身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多样性。而且,这种形式也拉近了每个留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真的在自己的房间里,自己的床边,讲述自己的经历时,这种分享所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留学生的这些分享最后成为了Story Is Connection的短片LIMBO,

自己作为留学生的经历,和过去几年在项目中的收获,让Feifei看到了这些故事的意义,她也相信自己的脚步不会停下。

但同时她也坦承:疫情带来的困境依然存在;而华人艺术家和留学生都需要面对各自这看似不同,却实则相同的难关,艺术工作者也都在寻找创新的方法。但她仍然希望,无论创作形式如何变化,自己都能够提供留学生一个讲述故事的舞台。哪怕是疫情过去之后,大众也能把这份关注继续下去。
story is connected
Source: Joyce Cheng
独立音乐人Mindy Wang(王萌):短暂迷茫后,发掘媒介和创作的更多可能

与剧场类似,疫情前的音乐行业也主要依赖现场演出来连接听众,而从去年3月开始,音乐家们也经历了一场急速的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现居墨尔本的独立音乐人Mindy Wang就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

在英国获得音乐学位后, Mindy迁居墨尔本。一直以来,创作都是她最重要的工作,而悉尼艺术节(Sydney Music Festival),布里斯班艺术节(Brisbane Music Festival)和墨尔本的MPavilion等大大小小的艺术活动也一直是Mindy分享作品的主要平台。
story is connected
Source: Joyce Cheng
然而,去年的疫情让这些艺术节纷纷停办,Mindy也因此经历了短暂的慌乱。整个上半年,她和她的合作者也都在不停计划之后的工作,申请各种各样的艺术基金。所幸,申报的艺术项目都得到了City of Melbourne等机构的资金支持, 让她在得以重新投入创作和专辑录制。

但由于维州边境忽然封锁,Mindy的母亲被卡在了国境线外。在视讯中,Mindy看到母亲一个人在隔离中的恐惧和孤独;而母亲也一直担心在墨尔本的她。

这种母女间的挂念,让Mindy开始想到“用音乐做一座桥” —— 不仅要连接自己和母亲,也要让更多人看到疫情中那种人类互通的情感。所以,她开始制作一个音乐系列,讲述疫情期间发生在武汉和墨尔本的故事,而其中一个故事就

Mindy说,如果没有经历疫情,她很难想象自己会把这私人的经历变成作品。但现在的她却希望能让这个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她说:

“我想用这个作品提醒大家,我们作为人,其实没有那么不同。到最后,每个人对于家人,爱人,朋友的感情其实也都是一样的。”

而为了让分隔各地的人都听到自己的音乐,她也选择了用音影结合的方式呈现作品,并将影片上载到了YouTube上;她也在去年第一次尝试了用Instagram等平台进行远程表演。一开始,看不到观众的反应也让她觉得“演得很无聊”;但慢慢地,她也开始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线上演出)的好处是很多人不需要到现场就可以看到你,比如我在英国的朋友和一些在欧洲的观众会忽然出现在直播里,所以也让我收获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观众。同时,因为开始在线上发表更多作品,在Bandcamp上发表专辑,我的音乐也意外地被Apple Music放到了首页推荐上,这对像我这样的独立音乐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跨域艺术家子轩(Echo Cai):疫中反思,寻回纯粹艺术空间

疫情中同样收到冲击的还有私人美术馆和艺廊。相比公立场馆,私人艺廊往往是新锐艺术家被观众认识的起点,但能获得的经济支持有限,所以许多艺廊经营者往往需要身兼数职。而跨域艺术家子轩就是这其中之一。

在疫情开始前,子轩不仅需要完成自己的创作,也需要帮助艺廊做策展和宣传。蜡烛两头烧,让忙碌成为了她生活的常态。但当疫情来袭,一切都不得不暂时停下。子轩说,其实自己心里很享受:

“封城其实是把艺术家逼回到了自己的空间里,去专注地面对自己,面对艺术。”

在疫情中,她也开始用影像记录自然,城市和家人的变化。这种生活带来的平静也促使她在解封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疫情缓解后,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做回一个艺术家,其实艺术家要面对的只应该是自己的作品。”

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年,子轩很多创作的主题都是色彩浓郁,热烈的街景。但封城期间的安静,也让子轩有了更多时间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主题。

“疫情期间,我虽然没有画街景,但拍了很多空无一人的街道。但是这种完全不同的样子也让我觉得很珍贵,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平行的世界,也给了我一些灵感可以去做新的创作。

子轩说:"封城结束后我和其他艺术家交流时,他们对这种感受也有共鸣 —— 疫情期间我们更专注了,能够不去想市场,藏家,商业的一些需求。疫情后,我的创作主题会有一些改变。”。

而由子轩和澳大利亚策展人Emma Thompson联合筹划的艺术项目目前也得到了City of Melbourne的支持。在疫情冲击后,他们联合邀请了包括钱菁华,欧阳昱和傅红等知名华人作家和艺术家,分享以移民体验为主题的作品。

对于目前仍然在行业内坚持的年轻华人艺术家,她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Mindy特别提到年轻的华人艺术家所面对的“特殊情况”:“这条路值得坚持,但是也很艰辛,而且我们的面前并不是说有人已经给我们铺好了路,要在一次次反复尝试中前进,其实挺难的。”但她提醒,若有意坚持,可以多多关注各个市议会(City Council)和艺术组织的信息:“虽然资源有限,但是现在一些组织还是在支持边缘化的艺术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尽量积极一些去申请这些艺术基金”。

而子轩认为,留在行业中尤其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对艺术的热爱:“艺术行业本身不留人,艺术家一般也不会非常富有…但是,起码自己真心喜欢过艺术,为艺术付出过,坚持下去至少不后悔。“

未来会如何?没有人知道答案。这个在变化的时代里,她们都在慢慢探索,寻找着看待世界不同的可能性。

分享
Published 23 February 2021 4:23pm
Updated 26 February 2021 11:23am
By Joyce Che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