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现在澳洲的中国新年是越来越热闹了。
就拿悉尼来说,从早期的在唐人街庆祝,到后来穿越半个悉尼的中国新年大游行;如今一到农历新年临近,整个情人港到星港城都被各种庆祝活动占领,连悉尼歌剧院都挂上了中国红。至于各个华人聚集的区域,中餐馆和华人店自然忙碌得当仁不让了,即使Woolworth Coles这样的超市,也披红挂彩,向社区内的华人示好。
Supermarket Source: supplied by Sophia
作为一个俩妞的妈,尤其是要求俩妞必须学中文的妈,我对这样的进步是双手赞成。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们学习接触中国文化,还有比过中国年更好的机会吗?
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带她们去看中国新年的游行,宫灯,锣鼓,舞狮,耍龙。中国的年俗里有一种纯朴的热闹,大红大绿,大张旗鼓,特别符合小朋友对新奇和刺激的追求。
情人港花灯展 Source: supplied by Sophia
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说,除了这些眼花缭乱的视觉刺激,和妈妈的信息轰炸之外,最诱人的,还是各种美食了,尤其是中国的每一个节日都有一种典型食物来代表,正适合了我给孩子们总结的一句话:要想培养中国心,先要培养中国胃......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每年除夕的一顿饺子我们是一定要包的,而且孩子们都知道在其中几个饺子里塞上花生米,来代表幸运……
Source: Brett Stevens
而我这种眷恋,我是希望我的孩子们能理解的。我希望她们能理解我们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来龙去脉,理解我们心中的爱与哀愁,那么我们身上的文化烙印,她们多多少少,也要了解一些的。
过一个中国年,就是这样一个仪式感般的存在。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有朋友抱怨,抱怨孩子的反叛,尤其是和父母之间的隔膜。朋友和我一样,是第一代移民,孩子在这里长大,英文流利,中文凑合,当两代人之间的话题超越到饭桌之外,谈论起一些稍微深刻的话题时,她惊诧地发现,让她引以为豪完全本地化了的孩子,对她根本不理解,不尊重,这种不理解,不仅是语言的阻碍,还有两种文化的隔阂。
黄金树祈愿图 Source: Supplied by Sophia
说真的,让我们和孩子之间联系紧密的,是血脉,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所以我会坚持给孩子们过中国年,就如我坚持给她们学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字和文化。那里不仅是她们的父母出发的地方,同时也促成我们和孩子之间最深刻的牵挂。
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多了解一种文化,也是向这世界多开了一扇窗。最近几年,大女儿参加了许多华人社区的活动,包括一些新年庆祝活动的表演——我在我的朋友圈里写道:在澳洲庆祝中国新年,在华人舞台表演英文歌曲,这就是我希望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的,游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美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