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中建交五十周年:1971年“乒乓外交”背后的澳洲人

PING PONG DIPLOMACY 50TH ANNIVERSARY

A supplied image obtained on Thursday, April 29, 2021, of our members of Australia's table tennis delegation are shown around Peking's (now Beijing) Forbidden City during the Ping-Pong Diplomacy tour. From left: Ann Middleton, Paul Pinkewich, Steve Knapp, Dr John Jackson, in May 1971. Credit: SUPPLIED/PR IMAGE/AAP Image

1971年前往中国访问的澳大利亚乒乓球选手平克维奇(Paul Pinkewich)讲述了他记忆中的“乒乓外交(Ping Pong Diplomacy)”之旅。在这次出访后两个月,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访华,次年,惠特拉姆上台后宣布澳中建交。


在澳中建交五十周年之际,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Penny Wong)飞往北京,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面并举行第六轮澳中外交与战略对话。

这是在11月两国最高领导人在G20峰会期间的会晤基础之上的又一次对话。

黄英贤在一份声明中说:“1972年,时任总理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认澳中两国和人民之间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

“澳中之间的贸易,以及人文、文化和商业纽带,为两国均带来了巨大益处。”
事实上,在1971年7月,时任反对党领袖的惠特拉姆便出访北京,这也为其在次年上台担任澳大利亚总理后两国正式建交而打下基石。

推动惠特拉姆1971年这次出访的正是在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乒乓外交(Ping Pong Diplomacy)”。

它开始于1971年春天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当局邀请的兵乓球代表团除了美国选手之外,还包括了澳大利亚的一行五人团:三位少年明星——史蒂夫•纳普(Steve Knapp)、安•麦克马洪(Ann McMahon)和保罗•平克维奇(Paul Pinkewich)——加上教练诺埃尔•肖特(Noel Shorter)和经理及领队约翰•杰克逊博士(Dr John Jackson)。

时隔51年后,已迈入古稀之年的保罗•平克维奇回忆起当年在中国13天的访问,仍认为这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奇妙之旅。

他在12月初于中国驻澳大使馆举行的庆祝澳中建交五十周年的招待会上回忆起当年,语气中充满热情。

“对我这样一个当时19岁的球员来说,作为乒乓球队的一员在中国打比赛是一次很棒的经历。我们渴望成为更好的球员,而且我们有了与世界上最好的球员比赛的经验,中国队的比赛开始打得非常激烈,我们实际上有幸打了三场大比赛。”

“在澳大利亚,我们通常有20到30人观看乒乓球比赛。而我们在广东的第一场比赛,在现在的深圳,有7000人来观看我们的比赛。我认为那些球员比我们强得多,但我们给他们送去了第一场比赛的比分是5比4。 ”

“所以,他们是在鼓励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在上海的第二场比赛中,有七千五百人。随后压轴是在五一节之前,我们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了一场大型比赛,我们在那里比赛,有一万八千名观众,中间围绕的是一张乒乓球桌。”

据澳大利亚乒乓球协会的信息,这场现场一万八千人观看的比赛实际上也通过电视向全中国观众转播,与平克维奇同队访问中国的另一位澳大利亚乒乓球选手史蒂夫•纳普说:“比赛前我问翻译看电视转播的观众有多少人,翻译告诉我有10亿。我简直不敢相信,所以紧张也没有用了。”
1971年五一劳动节,澳大利亚乒乓球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接见。

平克维奇说:“在最后一天,我们实际上有幸见到了周恩来,这是一个惊喜。他们说,看,我们有一个惊喜给你们,突然周恩来就出现了,我们都与他握手。”

而令纳普最难忘的是周恩来向他提的一个问题:“他问我:‘你怎么留着长头发?是表达对社会的某种不满吗?’我回答:‘不是,只是流行而已’。”

“他还问我,澳大利亚年轻人怎么看待越战。当时我和平克维奇差点被征召入伍,所以我回答,我们不想上战场。”
1973 05 Chinese PM Zhou Enlai & Ambassador Stephen FitzGerald, Beijing
1973 05 Chinese PM Zhou Enlai & Ambassador Stephen FitzGerald, Beijing Credit: Dr Stephen FitzGerald AO
对于平克维奇来说,乒乓球此后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说:“我会一直去中国打乒乓球,因为它是一种运动方式,我现在仍然喜欢去中国。”

“长命百岁,打乒乓。”

而把时间拨回到1971年,当这些澳大利亚年轻人们回到自己的祖国,还曾受邀与惠特拉姆展开深入交流。

当时澳大利亚乒乓球队的教练诺埃尔•肖特也回忆起回国后的经历:“保罗和我都有幸在1971年访问了中国,这被称为‘乒乓外交’之旅。在那次旅行之后,我们被邀请访问马耳他大使的房子,高夫•惠特拉姆和玛格丽特•惠特拉姆(Margaret Whitlam,高夫•惠特拉姆的夫人)也在那里。”

“我们给他们看了一些关于我们旅行的影片,交流了我们在中国所做的事情且表示享受其中。”

“从那时开始,他(惠特拉姆)在接下来的一周宣布他将访问中国,当惠特拉姆在次年成为总理时发布首次演讲,他便宣布将在澳大利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

之后,纳普和平克维奇都成为澳大利亚乒乓球名人堂的成员,一起打球多年,与前教练保持着联系,并定期举行聚会,谈论他们的经历。

他们说讲述当年的历史之旅,希望可以让年轻一代知道,体育可以打破障碍,让人们团结起来。

平克维奇说:“我们只是对运动感兴趣的普通人,事实上,体育可以促进和平与善意,这就是世界应该做的一切。”
请在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