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
![mandarin_100225_digitalresilience image](https://images.sbs.com.au/dims4/default/9b8ba7e/2147483647/strip/true/crop/2122x1194+0+109/resize/1280x720!/quality/90/?url=http%3A%2F%2Fsbs-au-brightspot.s3.amazonaws.com%2Fa0%2Fa0%2Fa776d77a41ceb649d84b2014fc55%2Fgettyimages-1283615039.jpg&imwidth=600)
跨代协作:助澳洲华裔长者掌握数字技能 重拾信心
SBS Chinese
11/02/202525:00
墨尔本大学于 2024 年年中推出了一项名为 的活动,专为澳大利亚华裔和斯里兰卡裔长者设计,旨在帮助他们掌握生活中必需的数字媒体技能,并增强对技术的信心。
在 2024 年 6 月至 8 月期间,研究团队联合这两个社区的成员举办了四场工作坊(workshops)和两次社区资源共创研讨会,共同开发了一套贴合社区需求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帮助长者了解技术发展趋势,还为他们在快速变化的数字媒体环境中建立必备技能和自信心提供支持。
据活动组织者、墨尔本大学媒体与社会学讲师王洋博士(Dr. Wilfred Wang)介绍,共有 22 名长者(包括 13 名华裔和 9 名斯里兰卡裔澳大利亚人)及 13 名学生(其中 9 名为华裔留学生,4 名为斯里兰卡裔留学生)参与了共创研讨会。
王博士指出,活动的一大亮点在于跨代协作: “不光是我们这些学校的人去帮助长者,而且我们也请了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和来自斯里兰德卡的国际学生,去帮助各自的社区。”
“他们会和这些长者坐在一起,在工作坊和研讨会来解决一些问题,学习一些问题。”
微小却重要的技巧:数字时代的实用方法
来自中国天津的曹刚是参与此次活动的长者之一,他对SBS中文普通话节目表示: “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挺好的,有这些年轻的在校的学生进行辅导,也讲一些基本的理论的东西,注重的是这种实操(实践操作)。”
![来自中国天津的移民曹刚.jpg](https://images.sbs.com.au/37/1f/832f88e140d18aefec2ad3b88742/%E6%9D%A5%E8%87%AA%E4%B8%AD%E5%9B%BD%E5%A4%A9%E6%B4%A5%E7%9A%84%E7%A7%BB%E6%B0%91%E6%9B%B9%E5%88%9A.jpg?imwidth=1280)
来自中国天津的移民曹刚 Credit: supplied
“我设置完了地址,举着(手机上的)地图走,刚走出个一百多米,它又告诉我走错了,完了我又往回走,它告诉你又走错了……哎呀我说这个步行导航,怎么回事儿呢。”
在工作坊中,曹刚从志愿者学生那里学会了一招:每次在开始步行导航时需要点“Re-center”的三角形按钮,他形容“收获特别大”。
曹刚的另一大收获则是在线查看 Myki 卡余额并充值,这同样是很多不同地区、来澳时间各异的华裔长者的共同困惑。来澳三十多年的高美华感叹道: “这些东西可能很简单,但是你要是没有学过呢,你就是不会,所以一学,唉,好像就明白了。”
她补充道: “然后就是电子产品的防诈骗的(信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受骗,所以他就说,一般来说这些陌生的电话最好不要去回复他们,或者甚至如果他要你去按什么键、打开什么链接的话就特别小心。”
![Dr. Wilfred Wang.jpg](https://images.sbs.com.au/aa/c1/e913f3e3456a8e4724cf74c393b8/dr-wilfred-wang.jpg?imwidth=1280)
Dr. Wilfred Wang Source: SBS / Helen Chen
“我们会跟长者说,你可以想一想,当你收到一个陌生电话, 他会不会是你身边认识的人;第二个,其实我鼓励他们回想最近有没有把电话联络方式留给一些有需要的人,如果没有的话,比较安全来说是不要接,算是一种排除法。”
“如果真的需要接的话呢,你不确定的时候就尽量不要主动的说‘喂’,而是等对方先跟你说。”
破除代际“隔阂”:共同成长的契机
王洋博士的强调,由年轻留学生教授长者数字媒体技能具有双向益处。一方面,这为长者们提供了学习技术的动力和支持;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与长者互动,培养了新的技能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学生表示,这种帮助社区长者探索数字世界的经历,带给他们强烈的使命感和满足感。
对曹刚和高美华这样的长者而言,年轻人的耐心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这种鼓励在与子女的互动中往往较为缺乏。
曹刚说: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个差不多共鸣的问题,就是跟自己的孩子往往在涉及到这些IT啊、新的这些应用上,我觉得矛盾非常大。怎么说呢?孩子他没有耐心,说的那些话、那个语气,让我们也很不高兴。”
![来自中国天津的移民曹刚2.jpg](https://images.sbs.com.au/12/c9/f2531875455b85c5c8aaf0eaed79/%E6%9D%A5%E8%87%AA%E4%B8%AD%E5%9B%BD%E5%A4%A9%E6%B4%A5%E7%9A%84%E7%A7%BB%E6%B0%91%E6%9B%B9%E5%88%9A2.jpg?imwidth=1280)
来自中国天津的移民曹刚 Credit: supplied
他们没有这个耐心,而且他们可能觉得太简单了,明明告诉你了,你还不会,那你就很尴尬。高美华
![Watching Laptop - XLarge](https://images.sbs.com.au/19/48/b47fdc67431eb08b05922efb47de/gettyimages-157593652.jpg?imwidth=1280)
Credit: PhotoTalk/Getty Images
原来最早时候我有点怨恨我儿子,我想这小子说话怎么这样呢?曹刚
曹刚如是坦言,而与身边同龄人交流后,他才发现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当再遇到类似技术问题时,曹刚便往往更倾向于自我摸索,他提到一个最近的成功案例——通过自学解决了在机场寻找长期停车位的问题。
作为长期关注多元文化社区长者需求的研究者,王洋博士指出,要突破“代际隔阂”,年轻一代首先需要摘掉对长者学习能力的“有色眼镜”。
“我觉得,其实有时候我们这些所谓的年轻人和长者接触,尤其是谈到和新科技有关(的问题),可能有时会无意地戴了一个‘有色眼镜’,就会觉得,他年纪大了,用这个新科技肯定不行,或者他根本不可能学得了。他(子女)会往往把帮长者把这件事情做了,而不是说教这个长者怎么去做这件事情。”
他进一步强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长者掌握方法比单纯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很多长者是很希望有人引导他、让他自己来做这件事情,然后让他慢慢去探索,到有问题的时候去问问题,这样才能有学习过程。王洋博士
王洋博士补充说:“当第二次、第三次之后自己操作的时候,他就可以比较独立地完成这个事情,而且也有那个信心。”
数周的工作坊不仅帮助长者们掌握了实际技能,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学习方向的思考。例如,曹刚计划在永居签证下签后进一步提升英语水平。而高美华则提到了当下热门话题——人工智能(AI)。
王洋博士对此反馈最初略感意外却也深感认同。他表示,这反映了如今提供给长者的服务与他们实际需求之间的落差,也正是澳大利亚社会需要努力去弥合的地方。
“他们(长者们)其实觉得现在很多给长者的服务都没有把科技融合在一起,我也想呼吁一下,澳洲华人社区的领袖和服务人员可以在这方面多关注一下长者在这方面的需求,因为技术和AI这些东西已经不是仅限于电脑科技那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了,它已经牵涉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音频内容。请在 和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