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可穿戴技术值得澳洲学习——澳大利亚Haptic Interface团队

The scarf designed to protect its wearer from smog

The scarf designed to protect its wearer from smog Source: SBS

苹果手表,配戴式健康追踪器……如今,可穿戴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群年轻的澳大利亚艺术家和设计师正在中国探索未来的可穿戴技术。参观中国快节奏科技产业的同时,这群人希望亚洲的尖端技术能够让澳大利亚本土社区受益。请听本台驻北京记者Katrina Yu和刘俊杰的报道。


冥想型迷你吊舱,形状转换服装,这些仅仅是24位澳大利亚年轻人设计的可穿戴设备原型的一小部分。

这群年轻人正在进行一个叫做触觉界面(Haptic Interface)的项目。 他们中间有设计师,艺术家和工程师,并一直在中国参观,为未来的可穿戴技术开拓思路。

该项目的引导者帕特里夏·弗拉纳根Patricia Flanagan说,中国是一个让人开拓思路的好去处。

“中国是可穿戴技术领域的温床,参与者也接触到了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该领域的科技发展规模。”Patricia Flanagan说。

工程师贾罗德·格里菲思Jarrod Griffiths是该项目的参与者之一。 他说,中国之旅帮助他更好地理解未来用户的需求。

“当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看到一切事物的规模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我感觉,我们的未来可能就是这个样子。 ”

中途,这群澳大利亚年轻人也在香港和深圳停留,他们一直与中国的学生,制造商和相关机构合作。

来自清华大学创新中心的顾学雍Ben Koo在北京主办了为期一周的研讨会。 顾学雍表示,来自中澳两国的专业人士都在交流中受益。

“中国需要国际经验,需要与澳大利亚人以及有国际视野的相关人士合作。 ”

这些澳大利亚年轻人已经创建了四个可穿戴设备的原型,来探索城市化的优势和劣势。

设计师迪安娜·沃恩(Deanna Warne)正在帮助设计一个能够保护佩戴者不受雾霾影响的智能围巾。 他说:‘我们着眼于生物模仿的仿生技术,如果我们继续这样的空气污染和真正难以为继的前景,将会发生什么呢?“

引导者帕特里夏·弗拉纳根(Patricia Flanagan)表示,澳大利亚的年轻创作者应该从亚洲的进步中学习,这很重要,并且需要沉浸在其文化中。 学习普通话是该项目的一个部分,弗拉纳根女士称,这些都很有帮助。

“澳大利亚已经拥有庞大的亚裔人口,而且我们也处于亚太地区,所以如果我们不与邻国合作,那就太不明智了。 ”

对于很多参与这个项目的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中国。 托雷斯海峡岛民Ruth ·Saveka说,她想学到这些技能并带回自己的社区来造福社区人民。她说,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创造一种能够追踪疾病症状和预防疾病的产品。 她说:“在最近一次回家的旅行中,我看到很多自己族裔的人都患有某种疾病,尤其是在原住民社区里,糖尿病患者很多。 ”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项目可以建立国际关系,并为澳大利亚的设计业提供动力。

设计师莫尼沙·奇帕达(Monisha Chippada)说,在北京,香港和深圳和年轻专业人士会面交流非常宝贵。

“我认为,这就像有共同语言,热爱进步,共同做事情并进行分享。”

这些澳大利亚年轻人设计的可穿戴设备原型将在明年的Sydney Design Festival悉尼设计节上展出。
sbs mandarin social
Source: sbs mandarin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