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12月8日),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宣布对明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这意味着,虽然运动员仍将参加该冬奥会比赛,但没有官员将代表澳大利亚参加该活动。
此举是继美国上周早些时候宣布进行外交抵制之后的又一举措。新西兰也表示将不派官员参加北京冬奥会,英国和加拿大也效仿。
莫里森表示,澳大利亚抵制的原因是中国对远在西部省份新疆的大部分维吾尔穆斯林的对待。在解释这一决定时,他说:“人们已经非常清楚,我们一直在提出一些在中国不受欢迎的问题,而且我们之间在这些问题上存在分歧。”
READ MORE
加拿大、英国宣布对北京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
外交抵制的目的是什么?
巴卡博士写道,“外交抵制”(Diplomatic boycott)是一个新现象——甚至这个词本身似乎也是一个新发明。传统上,当涉及到奥运会时,各国要么选择全面抵制(这意味着他们不以任何身份参加),要么参加。
因此,外交抵制似乎为那些参与其中的国家提供了两全其美的机会:做出外交抵制的国家仍然允许他们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全面抵制可能会在他们的国家造成较不良的影响),但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了对中国人权记录的不满。
巴卡博士表示,这对中国来说是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北京方面的初步反应是敌对的,称美国的立场是“装腔作势”,并争辩说美国本来就没有被邀请。
他说,长期以来,奥运运动一直难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同时处理中国的人权记录问题。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投票中,中国城市以微弱劣势输给澳洲,主要原因就是该国的人权记录。不过,因为中国承诺会改善人权记录,北京赢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理查德·巴卡写道:“事后看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应该更努力地推动这一问题。但他们想与中国保持联盟关系,并选择不这样做。”
外交抵制到底值不值得?
包括国际奥委会的迪克·庞德(Dick Pound)在内的一些官员认为,这不会有什么结果。
巴卡博士倾向于同意这一点。但他说,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面子上的措施——在不真正退出比赛以及避免变相影响运动员的情况下表达不满。
他写道:“通常情况下,奥运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特别重要的外交场合——它们更像是一个大派对,而不是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
“虽然官员们通常会受到主办国的款待,但新冠疫情限制意味着2022年的北京奥运会并不会像往常那样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官员们不会错过什么,莫里森可能会为澳大利亚的纳税人节省一些钱。”
澳大利亚以往的外交抵制行动
巴卡博士在文章中说,长期以来,威胁或谈论抵制奥运会比实际抵制更响亮——在冷战高峰期曾经是一种热门的选择,但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READ MORE
【新闻辞典】当奥运遭遇政治 ——奥运会历史上的那些“政治声明”
澳大利亚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抵制奥运会的行动发生在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期间。当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宣布美国将抵制那场夏季奥运会,以回应苏联1979年对阿富汗的入侵。
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Malcolm Fraser)想效仿,但独立于政府运作的澳大利亚奥委会仍然决定澳大利亚会参赛。作为回应,弗雷泽撤回了对澳大利亚奥委会的资助。
一些澳大利亚运动员决定不参加比赛,而那些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开幕式上打着奥林匹克旗帜而不是澳大利亚国旗游行。
但多年后,弗雷泽承认抵制奥运会的企图是错误的,他说这是一个“分裂”的想法,对运动员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美国和苏联针锋相对的抵制行动持续了好几年。1984年,俄罗斯人没有去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巴卡博士写道:“但从那时起,抵制已经不再是一种时尚,也许是承认抵制收效甚微,而且只是惩罚了运动员。”
运动员们会受到外交抵制的影响吗?
就远动员是否会受到外交抵制影响的问题,巴卡博士认为,在这一切外交抵制行动中,运动员不太可能有任何反响。中国方面会对运动员参赛感到高兴,虽然政客们会互相表达不满,但不太可能对选手产生任何实际影响。
他写道:“当然,除非运动员自己在比赛中做出明显的抗议。国际奥委会最近改变了政策,允许在奥运会上进行温和的抗议——但不能在赛事或颁奖仪式上进行抗议。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中国官员、国际奥委会或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可能会采取行动。”
在本期的《正在行动》热线节目中,听友们就澳洲加入由美国发起的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外交抵制表达了看法。请您点击收听详细内容。
LISTEN TO
【正在行动】澳洲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值不值得?
SBS Chinese
15/12/202125:57
时政热点《正在行动》逢周三上午8点20分至9点播出,欢迎拨打热线电话1300 799 323参与节目,表达观点。热线听众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