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近日,中国官方媒体央视新闻报道,四名中国海警队员乘橡皮艇抵达南海海域一座名为铁线礁(Sandy Cay)的沙礁,并在其上插上了中国国旗。
几乎与此同时,菲律宾方面反驳称,中国“没有建立实际控制”,并指责中方行为为“宣传恐吓”。
事件发生时,正值美菲联合军演“巴利卡坦”举行。
中菲交锋再度将南海紧张局势推向舆论中心,也为中美博弈增添了新变量。
在这一背景下,SBS普通话节目采访了国际政治评论员、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姜源,围绕中菲对峙、中美博弈、中俄关系以及特朗普政府重新执政后的地缘政治演变进行分析。
“不宜简单视为挑衅或测试”
针对铁线礁事件,姜源认为应置于南海多国复杂互动的背景中看待。
“这几年,不只是中国或菲律宾,多个国家在主权、资源、航行安全等议题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行动,南海已经是一片高度敏感的水域,”他说。
尽管外界往往将中国的行动解读为战略信号,但姜源强调,也不排除中方部分行为出于“日常执法、基建或管理需要”。
而美方作为“域外重要力量”,其介入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区域态势。
有观点认为,铁线礁事件是中国在特朗普重新执政后,对南海“战略纵深”的一次测试行为,但姜源对此却持不同看法。

澳大利亚时政评论员、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姜源 Source: Supplied
“我个人不太赞成将这类事件简单理解为谁在测试谁。”
“比起渲染冲突,更需要建设性的沟通机制,避免误判,”姜源指出,这种机制化合作可能是避免局势螺旋升级的关键。
中美渐进对抗“不可逆” 但并非注定冲突
在更广阔的战略格局中,南海紧张只是中美竞争的一个侧面。
姜源指出:“当前中美的渐进式对抗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但这不意味着一定会走向热战。”
他强调,竞争关系本身在大国互动中是常态,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机制安排,保持“建设性的竞争”。
“尽管两国在技术、地缘、安全等领域存在明显分歧,但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与核不扩散方面,也依然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在姜源看来,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格局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更像是“同时运行的两套轨道”:一边是日趋密集的技术、金融、军事竞争,另一边则是危机管理、外交谈判与低强度互动并存。
在分析中美关系的下一阶段走向时,姜源特别指出,“无论是拜登还是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都存在某种趋同的底层逻辑,即限制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他解释说,拜登倾向于通过盟友体系与价值观外交对中国施加压力,而特朗普更偏向双边谈判、快速施压,以换取短期收益。
他说:“一个更注重制度规则,一个更偏向交易逻辑。”
他补充道:“面对拜登,可能更容易维稳;面对特朗普,裂缝或许更多,但也可能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不过无论哪位总统执政,“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都不会根本改变。”
当被问及中国是否更倾向与拜登或特朗普打交道时,姜源回应:“我不认为中国会去‘希望’哪一位总统连任,战略考量不是建立在希望之上,而是取决于现实条件。”
他说,“两者各有利弊,中国更关注的是应对,而不是选择。”
中俄关系: “基于独立性的协作”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近年频繁被外界形容为“准联盟”,尤其在乌克兰战争持续、中俄元首频繁互动的背景下,这一说法尤为常见。
但姜源对此并不完全认同。
他表示:“中俄关系建立在历史积淀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战略协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联盟。”
他进一步分析道,中俄两国在多边议题上立场相近,尤其在“世界多极化、联合国权威、主权平等等理念”方面存在共识,但也各自保有清晰的国家利益边界。
“这种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其实恰恰来源于双方对彼此独立性的尊重,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姜源说。
在被问及俄罗斯在中亚影响力下降、中国角色上升是否意味着“填补真空”时,姜源回应道:“中国只是延伸自身的贸易和安全利益,并非出于战略意图去主导谁。”
对于俄罗斯在中美博弈中的角色,姜源认为,其姿态更倾向于“第三方平衡”:在美中之间寻找最有利的战略选择。
但他也指出,美俄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
谈及俄乌战争未来发展,姜源引述中国古语形容:“天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
在他看来,战局将长期陷入僵持,真正的主导力量或许不在美方,而在欧洲。
“美国在这场冲突中投入巨大,但地缘利益未必成正比。”他说,“相较之下,乌克兰局势对欧洲的核心安全影响更大,欧盟下一步的战略选择可能才是关键。”
至于特朗普政府对俄乌局势的立场,姜源认为仍取决于其“交易主义”本色:“如果能从中获得足够大的利益,特朗普就会推进谈判;如果无法获得可观的对价,可能就会撤身。”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在 , , ,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