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多啤梨插针风波掀起一股对食用士多啤梨(甚至其他水果)的恐慌,但同时亦掀起一轮支持农民、继续购买水果食用的热潮。正当全国各地警方悬红十万元,试图找出涉嫌以缝纫刺针「污染食品」的元凶;在另一边厢,农业人士等食品生产及供应商则因应事件,而重新思考应如何确保食品安全。
雪梨大学食品科学讲师金范婷博士(音译自Dr Kim Phan-Thien)向SBS新闻表示,食品行业业内人士其实早已就「故意对食品进行污染」等行为的危害作出讨论,但由于澳洲从未出现过类似案例,因此则未有制定避免有关情况出现的预防计划。金博士指出,有见今次「食品污染」情况牵连甚广,程度亦令人震惊,商家开始需要考虑针对「故意攻击」而作出防范计划。她说:「此后,新鲜食品的供应商将(尤其)需要开始检视,(其供应链)可能存在的管理及安全漏洞。」
Empty shelves, normally stocked with strawberry punnets, in Brisbane. Source: AAP
虽然「食品污染」的案例在全球较为罕见,但金博士亦列举了两个例子。1984年于美国俄勒冈州,印度教主罗杰尼希的支持者被指在当地餐馆的沙律吧散播沙门氏菌,目的是令选民无法投票而令某候选人能在选举中胜出。事件导致751人食物中毒,其中45人需要入院治疗,幸好无人死亡。最终两人涉嫌谋杀罪名成立,被判20年监禁,但在29个月后获得假释。而在2007年,英国一间生产不含花生食品工厂的一名员工,因对公司有所不满,在厂房散布花生,导致工厂需要即时停产,损失金额达100万元。
READ MORE
藏針士多啤梨已「出口」至新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