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情人节和东方的元宵节到来之际,悉尼华人年近九旬的翁行泰接受了SBS普通话节目的采访,讲述他和妻子这62年来甘苦与共、相濡以沫的感情故事。
择一人白首 居悉尼养老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翁行泰说起他和妻子的婚姻和感情时未曾言一个“爱”字,但在这几十年里,在他经历了四年的两地分居思念,最终重聚的喜悦,和妻子从上海移居到悉尼照顾儿孙、同享天伦之乐,陪伴妻子经历两次大手术,在妻子中风之后照顾起居饮食帮助进行康复活动,而后为让妻子和女儿安心、与妻子一同入住养老院便于更好相伴和照顾……这种种,他诠释了何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几十年的相互陪伴和扶持便已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一切,都在翁行泰平缓而克制的讲述中展开。翁行泰和妻子贝寿菊两人都是1933年生人,现已是89岁高龄。翁行泰原为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系教授,妻子原在上海一家医院工作。两人退休之后于1995年移居澳大利亚,帮助女儿照顾两个小外孙。
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的结婚照。 Source: 由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的女儿提供。
颐养院里的相濡以沫
移居悉尼之后,在2007年贝寿菊做了融骨手术。9年之后,她再次做了手术。两次手术都很顺利成功。翁行泰说这些都是“生活上很大的考验”。在这过程中,翁行泰对妻子悉心照料。
那个时候我早上7、8点钟就到医院去陪她,一直到下午5点她吃过晚饭后我就回家。那时我们女儿到医院看望我们时,医院的护士对她说我们是‘模范夫妻’。
2019年,翁行泰的妻子突然中风,行动和说话交流受到一定影响。 “这个是对我们最大的打击。” 翁行泰说。之后便是康复活动的日复一日的进行。翁行泰经常帮她做关节活动,因为医生说关节需要经常活动。 “现在比以前大大改善了,有力气了。”在2021年下半年,翁行泰和妻子前后相差一个月入住悉尼的华人服务社(CASS)高龄颐养院。
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 Source: 华人服务社
“我们只有一个女儿。现在有疫情,这里颐养院也安排得比较好,对这个疫情的防护比较紧。所以(女儿由于疫情防控)最近也不太来, 一两个月来一次。她现在也快60岁了,而且也工作。我本身自理能力比较可以,但是为了照顾太太,我也住到养老院。这样也就解决了我女儿的后顾之忧。 因为我一个人住在外面,她很担心我会跌倒什么的,老是挂着心。 所以现在这样大家都安心了。” 翁行泰说。
颐养院里安排一人一单间。“我们两个房间中间隔了3间房,很近,便于相互照顾。”
“我太太吃三顿饭的时候,我要去照顾她。 比如说早餐,鸡蛋壳要给剥。护士比较忙,我就帮她剥鸡蛋壳。如果她想吃什么,自己不方便弄,我帮她搞。 吃好饭,我要给她倒倒水,刷刷牙,保养牙齿。中午吃饭我也要照顾她。有的菜比如粉丝、青菜,我就要用剪刀帮她剪。护士比较忙,所以这个事情我得帮忙做。这长的细粉我也要帮她剪短。先照顾她吃饭,然后我再回我自己的房间吃我的饭,晚上也是相似的。”翁行泰说。
三观合拍 “我第一次碰到她时就觉得这个人很真实”
人们总是歌颂各种让人怦然心动的邂逅和相遇,爱情也罢 ,婚姻也好,背后的情感经验和相处才是两人能一直携手的重要因素。
虽然已经是耄耋高龄,但翁行泰记得许许多多和妻子和点点滴滴的细节。说起最初的相遇、相知和相处,一切历历在目。两人通过翁行泰的邻居介绍而认识,这位邻居的妹妹和贝寿菊当时在镇江市同一家医院工作,是同事。
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 Source: 由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的女儿提供。
说起妻子当时最吸引他的地方,翁行泰说:
我第一次碰到她时就觉得这个人很真实,不弄虚作假。我自己本身也比较单纯,不会搞小动作什么的,我希望直来直去,心里有什么就怎么说。所以这点我很欣赏她。
吸引始于性格,之后在了解中,妻子对工作和生活的认真和热爱让翁行泰打心里头产生了敬意。“我到她家去玩。那时我们都很尊重工作,对工作有热情。那时她家里挂着镇江市政府给她的一张奖状,她是先进工作者。我对她很尊重,觉得她工作做得很好。 我们都很努力工作。”
再之后两人则是和于三观,久于理解,牵手至今。
“家里相处我们心情都是比较暖和的。所以我们很少、从来没有大声大吵。 小的矛盾会有,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家里的气氛都是很平和的。 就是这样子,就这么过了几十年。 ”
翁行泰提到“除了性格上合拍,在经济上我们有同样的想法。这个也很重要 ”。
“家里的经济条件是最基本的,以前我们工资低的时候。 我们能达成比较节约的认识。经济条件好了就逐步放宽。即使到了经济条件很好时,我们也属于比较节约、不是浪费的(人)。”
正是这些尊重、理解与合拍,让他们这几十年来风雨与共,相依相伴。
双喜临门
人们总是歌颂“有情人终成眷属”,但眷属落实到平实的柴米油盐生活中,充满了烟火气的时候,才是最见真情。
因工作关系,两人曾两地分居四年,但彼此思念内心没有距离。两人于1960年结婚。“我们结婚时,我在上海工作,我太太在江苏省镇江市的医院工作。那时两地分居。两个地方相距虽然不过200多公里,但那时时代不一样。每个星期只能休息一天,而且交通也没现在这样方便。 现在高速车很快,一两个钟可以到了,那个时候快车也要5个多小时。经济上收入也比较低,所以只有放假、过节时才能相处、相见。”
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 Source: 由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的女儿提供。
在这种情况下,“平时就是写信写下思念之情”。那时由于工作安排,曾有一年暑假到镇江乡村工作。当时翁行泰夫妇曾住在草房里,“墙壁和屋顶是草做的。 我住了一个多月,体会到草房也不错,因为那时是夏天,夏天草房比瓦房要阴凉,比较舒服。”
四年之后,贝寿菊终于调到上海工作。“离开镇江来上海的那一天。我女儿刚刚出生没几天,调到上海也是大喜事,有了女儿也是大喜事,所以是双喜临门。”翁行泰说。时隔将近60年,翁行泰说起当时的情景,连说“非常高兴,非常高兴”。
难忘:旅行中的美好
翁行泰还回忆起两次让他十分难忘的旅游,一次是结婚旅游,时间不长,大概三四天。当时去登记结婚,“这是一个人生的一个里程碑。 ” 翁行泰回忆当年说“当时并没有什么婚礼”,向亲友派发的喜糖。仪式虽然简单,但“当时去旅行结婚。 这是当时一种少有的享受了”。
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在杭州西湖旅游。 Source: 由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的女儿提供。
两人选择到浙江省杭州。翁行泰说:“因为离上海比较近。” 而且“杭州风景很好。中国人以前把江苏的苏州和浙江的杭州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将这两地说是人间天堂”。
结婚旅游时间虽然不长,但时隔62年,翁行泰仍清晰记得许多细节。
到杭州之后夫妇俩住在风景区西湖旁的旅馆里。“那时的旅馆不太贵,每天不过人民币3块3毛,上海到镇江的火车快车票也要5块多,所以只用一张快车火车票的70%。吃饭也常常在这有名的饭店里吃……当时也到西餐馆去吃饭。西餐一顿只用1块钱,也已经蛮好了。 ”
当时在西湖游玩时他们请了摄影师拍照,留下珍贵纪念。“当时照相机是稀有之物,一般人没有的。而且当时彩色相片是拍照之后照相馆的人后期再人工图上彩色。 这个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次特别难忘的则是在1990年,翁行泰夫妇乘轮船长江游将近两周,历览壮美河山。
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 Source: 由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的女儿提供。
“那时条件已经算比较好了, 我们当时坐的是二等舱。 那船的二等舱已经是(级别)最高的了,没有一等舱。”
他们每到一站就上岸在码头附近走走,看看附近有什么当地的特产买来尝尝。他们先后到武汉游玩黄鹤楼名胜古迹,继续乘轮船到长江上游,进而到四川省, 回程时接着游历江西省九江市的风景名胜庐山。在即将到来的情人节和元宵节。翁行泰说她们夫妻之间并没有送礼物的习惯。“买好的菜吃或者到好的饭馆去吃饭。这样子的。”
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 Source: 由翁行泰与贝寿菊夫妇的女儿提供。
如今两人更为了解平淡是真,相伴相惜是福。
人生五味杂陈,牵手至今,实属不易。翁行泰夫妇是澳大利亚众多华人长者中的一对夫妇。在悉尼,有许多华人长者移居此地,在异国他乡继续延续他们的感情之旅,相爱相亲,相依相伴。
在过去数年,悉尼华人社区曾多次为华人长者举办婚姻庆祝仪式和活动,庆祝他们的婚姻长久,为他们的常伴相依、白头相守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