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消息,到2034年預計澳洲女性患上宮頸癌的人數將比現在下降一半,每2.5萬名女性中可能只有不到1人患有子宮癌——如此低的發病率,按照公共衛生條例,等同於宮頸癌在澳洲被消滅。
今年三月,《傳染病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一項研究結果揭示,在澳大利亞18-24歲女性中,人乳頭狀瘤病毒(俗稱HPV)的感染率從最初的22.7%下降到了1.1%,而這是最近十年間發生的事。
時間倒推十二年,2006年,宮頸癌疫苗面世,第一位澳大利亞女性接受了宮頸癌疫苗的註射。疫苗的共同發明者、昆士蘭大學科學家Ian Frazer教授在采訪中懷念起曾經的“戰友”、華裔科學家周健,那時距離第一個HPV病毒顆粒的合成已經過去16年。SBS普通話節目曾經采訪周健遺孀孫小依,她依然清楚記得1990年底見證病毒顆粒合成的狂喜,那似乎是一個偶然也是一個必然。
Source: Supplied
當時為丈夫擔任助手的孫小依負責病毒顆粒的培養,有一天,周健“突發奇想”跟她說,“病毒的外殼 L1、 L2都表達得非常好,把兩個蛋白加到試管裏去,看看會不會合成病毒顆粒?”這當即遭遇了孫小依的“嘲笑”,“怎麽可能?如果這麽簡單,還會輪到我們?”
直到兩周後,周健一再催促,孫小依又花費一兩周時間在實驗室裏將兩個蛋白外殼合成。當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病毒顆粒的那一刻,夫婦倆“傻眼”了,馬上與Ian Frazer分享喜悅。
孫小依說,“(後來又)做了動物實驗、人體實驗,確定可以刺激人的免疫力產生抗體,不會被感染”。
世界上第一個宮頸癌病毒顆粒就這樣誕生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那時,周健33歲。
“土博士”的好運氣
采訪中,孫小依多次提到,周健一直自稱中國培養的“土博士”。
在來到澳洲之前,周健是劍橋大學英國帝國癌癥基金會研究員,也正是在那裏與Ian Frazer一見如故,才有了後面受邀來到昆士蘭大學的故事。
劍橋是周健是離開中國後的第一站,在此之前,作為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他先後輾轉於溫州醫學院、浙江醫科大學、北京醫科大學等中國學府求學、做研究,讀到博士學位。
妻子孫小依正是他在溫州醫學院的大學同窗,她了解周健,大學5年課余都在拿錄音機學習英語,新婚後一早便跑去實驗室看培養中的細胞,為博士論文答辯關在實驗室三個月不出門……
孫小依謙遜地說,“他的每一步每一個腳印都很有運氣。”
最黑暗的一天
1990年的這個發現讓宮頸癌疫苗研究進入了另一個嶄新階段,周健也並沒有閑著,繼續活躍在科研前沿。
孫小依說,“這只是他的十幾項發明之一,他不斷思考,很享受研究工作。”而作為妻子,孫小依誇贊周健是“和陳景潤不一樣的科學家,會生活,很幽默”,尤其“做一手好菜”。殘酷的事情來得太突然,以致於事發十多年後,當孫小依再度回憶起1999年3月的那天時還是說,“直到現在都無法接受”。
Source: Supplied
她回憶那年2月,周健整整一個月都在伏案工作,雖然曾經提到累、沒力氣,但大家都並沒有當大事。周健也拒絕了取消3月訪問溫州醫院的建議,如期前往。
3月9日,當孫小依接到國內家人的電話時,其時42歲的周健已經因感染性休克在中國去世。
孫小依嘆息,“他可能太累了吧。”如今,昆士蘭大學開設有以周健名字命名的獎學金,幫助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前來澳大利亞交流、學習,繼續在HPV領域的醫學研究;他的母校溫州醫科大學建立了周健的銅像,紀念這位了不起的科學家。
Sourc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Source: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15年,周健和Ian Frazer的研究成果還獲得了歐洲發明獎。
今年,九價宮頸癌疫苗在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多個國家上市。
10月2月,Ian Frazer教授表示,盡管當初對研發出該疫苗做出了關鍵的貢獻,但是這個疫苗也是全球許許多多科學家們共同合作出來的產物。
在未來可期的2034年,澳大利亞女性將不再為宮頸癌病痛所苦。
READ MORE
欢乐空间:宫颈癌疫苗发明者周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