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住安樂窩】寄養配對不容易 文化連繫成信任關鍵

澳洲兒童寄養服務系統完善,但照顧者不足,近年申請人數下跌,令配對更困難。有華人分享擔任寄養照顧者的苦與樂…

來自台灣的陳嘉琳,加入寄養兒童照顧者行列一年,曾經照顧四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小朋友。她說過程充滿挑戰 ,有時候都會束手無策。

「當小孩第一次來到家的時候 ,因為是新環境 ,有時不善於表達 ,加上本身有不同原生家庭的經歷 ,以致他們沒辦法清楚表達需求。」

擔任寄養家庭 共享幸福感

印象較深刻的是有一名擁有原住民背景的小朋友,在家中短暫寄住。該名小朋友對恐龍相關的東西很感興趣,為了令他盡快融入家庭,她和家人安排了不同活動。

陳嘉琳指,擔當寄養家庭是漫長的學習,過程中自己的家庭亦有所得益。

「主要是學會分享、互動,我覺得對雙方都有正面影響。當小朋友到家的時候,可以按他們的興趣或文化,計劃一些活動,譬如玩遊戲、說故事或出外旅遊,我覺得這樣也可以加強本身家庭的凝聚力。」

陳嘉琳很認同一句說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療童年」,深信兒童的成長能夠被愛包圍,將會有助增強日後生活的幸福感。
KA LAM.jpg
陳嘉琳擔當澳洲寄養服務照顧者一年,曾照顧四名不同文化背景的小朋友。 Source: SBS

澳洲寄養系統完善 惟照顧者不足

澳洲目前有五萬多名小朋友或青少年,因為各種原因未能與家人同住。由於寄養照顧者不足,只有約2.6萬人,令現存相對其他國家完善的寄養系統,未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有機構指出,澳洲去年每1000個小朋友中,有30多個進入寄養系統。而去年初至今,該機構的新增照顧者申請少於30人。

兩位兒童寄養服務社工,接受SBS廣東話訪問時透露,寄養照顧者的人數中華人佔少數。即使寄養家庭可獲得一份津貼,幫補基本開支, 但礙於經濟前景、生活壓力,以及華人對澳洲寄養系統不熟悉,都令他們卻步。

入行三、四年的顥元 (Rell) 表示:「可能大家像我的爸媽一樣 ,從沒聽過寄養系統是甚麼,可能只認識領養, 亦可能是文化差異 、語言障礙成為最大的阻礙。有些華人家庭可能想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的兒童,但完全不知道可以從哪些渠道加入。」
Annie and Rell 1.jpg
兩位兒童寄養服務社工顥元 (Rell) 和嘉琪 (Annie) 分享工作點滴。 Source: SBS

配對不容易 文化背景非首要考慮

另一位寄養服務社工嘉琪 (Annie) 指,寄養照顧者主要分四種,包括協助照顧一至兩天的緊急寄養者 、一個周末或數星期的臨時照顧者,或以月、以年計的短期或長期照顧者。

她說,寄養系統的兒童由零至十八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經歷。最難忘是為一名出生十天、擁有越南及澳洲背景的嬰兒,配對合適的寄養家庭。

「我和寄養照顧者一起到醫院接收Camilla (化名),當時她只是出世十天,照顧者Lisa (化名) 最初是短暫寄養,後來主動提出申請作為長期照顧者。她們一歲開始同住,Camilla現在已經三歲。」

Rell分享曾接觸一名兩歲兒童 Jacky (化名)。他的爸爸是中國人、媽媽來自新西蘭,而寄養照顧者在英國長大,曾居住新加坡,後來移居澳洲。

「由於各自的文化背景很不同,我們在過程中,曾嘗試接觸Jacky的海外親人,安排他們與寄養照顧者見面。我記得當時的會面安排前往一間中式酒樓,我在場負責翻譯。」
Hands.png
授權寄養需要考慮多方面,兒童安全為首要,文化背景未必能完全配合,但機構可提供相關支援。 Source: SBS

文化連繫成建立信任關鍵

Annie在大學時修讀社會科學,曾接觸不同年齡層的人,她認為與小朋友建立信任,最好的方法是從文化入手,共同體驗節日傳統、音樂、美食等,透過了解及分享,創造更多連繫。

Rell透露,之前處理個案中的Jacky,現在已經十五歲,他仍然能夠維持本身的文化,是一件美好的事。「了解自己本身文化是很重要,所以寄養照顧者一直支持Jacky了解中國文化。每逢農曆新年,她會帶Jacky到唐人街,一同看看中國燈籠、欣賞傳統舞獅和吃中國菜。」

坊間經常誤以為社工在配對寄養服務時,會先考慮小朋友和寄養家庭的文化背景是否匹配,其實安全和健康才是首要考慮。

Rell說:「很多時不會有相似背景。我們授權準則會考慮多方面,例如小朋友年齡、宗教信仰、照顧者能力、居所與學校的距離等。我們機構亦有提供文化支持計劃,讓寄養家庭學習受助兒童的文化背景和習俗。」
Contact Room 1.png
寄養父母、原生家庭和兒童可安排見面,圖為機構布置的會面室 (Contact Room)。

寄養服務社工 一人分飾多角

作為寄養服務社工,Rell和Annie認為,最困難是要平衡多方面的需要,包括了解受助兒童的心理和日常所需、支援寄養家庭、協調與原生家庭的溝通 ,又要與老師及學校接觸。而在各方同意下,寄養父母、原生家庭和小朋友,可以安排定期於指定地方,有社工在場的情況下見面。

她們直言過往遇過不少不成功的個案,亦曾經為此感到失望,但Rell從未想過放棄,反而一直堅持。「你可以見證一個小朋友健康成長,成為一個有自信的小朋友是很難得。我有一些個案,小朋友已經長大十八歲了,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這滿足感是很大的。」

Annie表示,自己會視這些挫折為挑戰。「我希望大家思想可以開放一些,願意了解寄養服務是甚麼的一回事。我們相信這一切可以為家庭帶來機會和希望,大家最終目標是想他們一家團聚。」
LISTEN TO
foster care_cantonese image

【職.夢.人】寄養社工隊 一人分飾多角

SBS Chinese

12/02/202522:38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
Published 19 February 2025 4:57pm
By Kat Siu, Ranky Law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