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新加坡的Howard(化名)2019年1月隻身來到雪梨修讀工程學。21歲的Howard是家中獨子,母親鍾媽媽表示最初打算每年飛來澳洲探望1至2次。怎料疫情爆發,讓母子首次分隔兩地長達兩年之久。
Howard出國前在新加坡機場與母親留影 Source: 受訪者Howard
身在新加坡的鍾媽媽表示: 「上一次與兒子見面已是2020年1月,那次Howard回新加坡過年。」
「幸好現時科技進步,可以透過視像對話。Howard第一次單獨出國,疫情爆發初期我和先生因為不捨和擔心,表現較激動。後來我們嘗試對兒子故作冷淡,讓孩子明白是時候學會獨立。相信日後他必明白我們的苦心。」
疫情下避免出外吃飯,正好讓鍾媽媽傳授烹飪技巧。
現在Howard的廚藝進步神速,偶爾會發送製成品照片給父母分享,食物間接成為他們另一道溝通橋樑。去年年初一,鍾媽媽嘗試自組網上拜年團。約定遠在馬來西亞的爺爺嫲嫲,身在新加坡的親友和澳洲的Howard分開三地同時拜年問好。
Howard愛跟父母分享食物照 Source: 受訪者 Howard
「改變不到環境也可改變心態。縱然相隔千里,也能透過視像天涯共此時,感受彼此的陪伴。」
鍾媽媽表示安慰,兒子經歷這兩年後變得更成熟,體貼和學懂感恩。
「凡事都有正反面,疫情讓21歲兒子提早建立危機感,有助改善日後的人生。」
Howard表示:「疫情初期,總以為下一個假期就能回到父母身邊。但結果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期後Howard嘗試將精神集中在學業和擴闊社交圈子。
「去年新春我邀請了幾位本地同學一同去飲茶。越是無辦法回家過年,越要把年過得有儀式感。」
「過時過節當父母不在身邊,我會動手煮一頓豐富晚飯。既然不能面對面送上祝福,就以相片告訴他們,我在這邊過得很好,不用掛心。」
如何照顧心理健康
專業心理輔導員葉小燕(Iris Yip)表示,疫情下不少人因掛念遠方親友而出現負面情緒,例如焦慮、孤獨感和憤怒等症狀。她指出這些情緒都屬正常現象,是大家面對危機以及前路不確定時產生的正常反應。但有些人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抑鬱、妄想、急性焦慮症、甚至自殺等。葉小燕表示,不妨留意自己或朋友是否因掛念海外家人而出現以下現象:
專業心理輔導員葉小燕 Source: 受訪者: Iris Yip
減少與外人聯繫、不想見人、不想表達、社交圈子變少、行為退縮、不再熱衷於過往的嗜好、失眠維持一段日子、睡醒後不夠精神、缺乏胃口、疲累、心悸、暈眩、肌肉崩緊、記憶力不足、集中力越來越差以及出現情緒問題。
READ MORE
六個疫情下保持健康的小貼士
如出現以上現象,不妨參考以下方法。
- 保持聯繫:現時科技先進,可透過視像與遠方親友溝通,主動發短訊或上傳近照,分享近況
- 以不同形式去傳遞愛的訊息: 可透過畫畫、寫信、作詩、甚至寄上創意相簿。把難以啟齒的愛在當中傳遞。讓對方接收到這份情感
- 接觸大自然或户外活動
- 與外界接觸: 嘗試接受別人的關懷和幫助
- 冥想(meditation):每天放空 10 分鐘,能有效地幫助舒緩壓力
- 注意睡眠和食慾: 有好的食慾才能平衡身心,選擇有營養的食物
- 定期做運動: 例如步行、游泳。多巴胺是一種大腦神經的傳導物質,可讓大腦產生「獎勵機制」,完成一件事情會感到快樂,開心可減輕負面情緒。
葉小燕建議大家利用以上方法去減輕對海外家人的思念,不要集中在「失落」的事情上。嘗試自己照顧自己(self care) ,正面去看事情,注意身心平衡和接受別人幫助。
她特別提到疫情下很多人未能送別海外至親帶來遺憾。提醒大家當擔心遠方年紀老邁或健康不佳的親友時,不妨透過視像,多表達自己心底的想法,也讓對方作出回應,既能化作解脫,也避免日後留有任何遺憾。
葉小燕最後強調如已嘗試以上方法仍有情緒困擾和影響起居作息,則必須請教專業人士。
不能回家的日子,當想念遠方的家人時,不妨以短訊或生活照當作家書,對家人思念之情說不出口,千言萬語也可化作一句「我在遠方很好,請你們放心。」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