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揭示在歐洲殖民後,原住民複雜而精密的做法,包括在廣泛地區種植大葉南洋杉等可食用植物。
數千年來,大葉南洋杉 (Bunya pines) 對原住民來說非常重要,當樹木在東岸盛放的時候,標誌著有重要聚會舉行。
這些巨型果實來自大葉南洋杉(學名Araucaria bidwillii)的錐形球果,其源頭可追溯至恐龍時代。
現在,利用基因組工具,可以追溯遠古植物品種過往在原住民的傳播,並有助於保育。
高索恩 (Renee Cawthorne) 帶領遊客在雪梨皇家植物公園 (Royal Botanic Garden) 展開原住民遺產之旅。一項新研究發現,原住民在殖民後繼續廣種大葉南洋杉,以期保育。 Credit: BOTANIC GARDENS OF SYDNEY/PR IMAGE
在植物公園分子生物學研究員兼麥覺理大學 (Macquarie University) 博士生法伊 (Monica Fahey) 表示,研究團隊結合了原住民知識、歷史文獻和植物遺傳學的資料。
她說:「我們深入了解過原住民對大葉南洋杉的散播,發現有證據顯示,在殖民者的統治下,為了維持文化聯繫,某些地區的大葉南洋杉的遷移有所增加。 」
這些資訊可能有助於未來的生物文化保育策略,因為「轉移」 (translocation),植物繁殖體從某個地方移至另一個地方,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保育工具。
身為澳洲研究委員會 (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發現項目」資助小組的一員,法伊與和麥覺理大學碩士生、屬昆州原住民Gungalida族的曲克 (Patrick Cooke) 合作,研究原住民是否在歐洲人殖民統治之前,就已經散怖了可食用的雨林樹木。
研究團隊利用大葉南洋杉葉的基因樣本,來推斷遍佈昆州的這種樹木在歷史上的遷移。
他們利用有關大葉南洋杉用途和關連的歷史文獻和原住民知識,來分析遺傳學數據。
他們發現的基因圖譜顯示,昆州東南部的大葉南洋杉,在殖民統治前的遷移只是局部或密度較低,而在歐洲人殖民統治之後,該地區的大葉南洋杉遷移有所加強。
法伊說:「我們的結論是,殖民前的遷移可能受到親屬關係的監護權限制,而當原住民遭歐洲殖民者驅逐流散時,這裡的遷移就會加強,以維持文化關連。」
「相比之下,昆州北部只有兩個小物種群生長,我們發現在該地區,物種在殖民前後並無分散太多,而且文化傳統比昆州南部少。」
昆州東南部和新州北部的原住民,訂立了禁止對樹木造成破壞和過度砍伐的律例,以維護大葉南洋杉樹林。
法伊說:「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澳洲其他地區、新西蘭和北美洲的原住民群體,均對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植物,實行了類似的殖民後長距離散佈,可見加強散佈是原住民對殖民化的廣泛應對方法。」
樹木的果實可以用不同方式泡製,可生食,亦可煮熟。
Bonye Biar (Bunya Mountains) 被喻為昆州南部和新州北部原住民的國會大廈。
大約每隔三年,隨著大葉南洋杉的果實豐收,就有重大的聚會舉行,包括按傳統進行貿易、結婚和解決爭端。
不同族群的人,多達數以萬計,會長途跋涉從Charleville、Dubbo、Bundaberg和 Grafton前往聚會,並停留數星期。
整個景區被視為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由布尼亞族原住民公司 (Bunya Peoples Aboriginal Corporation) 管理。
在當地的 Barrungam 語中,這個山脈被稱為 Booburgan Ngmmunge,意即「母親的乳房」或「母乳」。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