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黨撥款支持華人博物館 團體籲重視港人移民歷史

工黨承諾連任後將為雪梨的華人博物館撥款260萬元。有港人團體呼籲,不應忽視香港作為早期中國移民來源地的獨特和重要地位。

Penny Wong visited Museum of Chinese in Australia

黃英賢在上月到訪澳洲華人博物館時致詞。 Credit: Instagram/MOCA

聯邦大選競選期間,外交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和環境部長普莉貝絲(Tanya Plibersek)到訪雪梨市中心的澳洲華人博物館(MOCA),承諾工黨政府連任後將撥款260萬元,支持博物館在今年內對外開放。

黃英賢表示:「工黨明白,澳洲的多樣性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之一。工黨正在建立一個每位澳洲人都能在我們共同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影子的未來。」

消息公布後,澳洲三個港人團體,包括香港時空(MVHK)、澳港聯(Australia-Hong Kong Link)和澳洲維港(VHKA),聯合去信黃英賢,呼籲工黨政府在支持華人博物館的同時重視港人移民歷史。

信中指,上述撥款表明「認識到社區歷史重要性」,為社區帶來「巨大的希望和興奮」,希望華人博物館「在保存、慶祝和與廣大澳洲公眾分享澳洲華人——希望包括港人——的多元化故事和貢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信中強調,在澳洲歷史上,香港在19世紀50年代淘金潮、1960年代移民法放寬、1984年至1996年間亞洲技術移民,以及之後的重要歷史事件引發移民潮,都有獨特和重要角色。「這些移民包括許多學生、商人和專業人士,為澳洲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這些團體認為,香港人的經歷和歷史在澳洲華人敘事中「並不總是得到清晰體現」,例如墨爾本的澳華歷史博物館的展覽經常忽略香港作為早期中國移民主要來源的角色。

他們呼籲雪梨的澳洲華人博物館「真正承認香港人的故事是更廣泛的澳洲華人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並「隨時準備好積極參與博物館的發展並作出貢獻,包括提供社區知識和口述歷史」。

澳洲華人博物館回應SBS廣東話查詢時表示,博物館的「大門是向全體澳洲華人、華裔開放」,而目前董事局正專注於在今年內開放的「裝修事宜」,「華人史跡將下一步處理,歡迎保持聯繫。」

該博物館早於2020年起籌辦,期間曾舉辦小型展覽,但至今仍未正式開放。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

Published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