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統計局於今年2月發布的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澳共有9653間學校,約410萬名學生。近三份之二(63.4%),約260萬名學生就讀於公立學校,其次是天主教學校(19.9%),約81.6萬名學生,以及獨立學校(或私立學校)的16.8%,約68.9萬名學生。
這三種類型的學校中都有優秀的學校,因為它們都受到相同的法規管轄。
從數據上看,近幾年非公立學校的入學人數大幅超過公立學校。
截至2024年的五年間,全澳學生入學人數增長4.6%,其中私立學校的增幅最大,達18.5%,接著是天主教學校的6.6%和公立學校的1.0%。
自2023年以來,非公立學校的入學人數增長2.7%(近4萬人),而公立學校的入學人數僅增長0.2%(約5419人)。
與此同時,一些知名私校仍然有著很長的入學等候名單。
為何非公立學校入學人數增長更快?
蒙納殊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張弘治博士(Dr. Hongzhi Zhang)主要研究教育公平和教育政策等領域,他在接受 SBS 普通話節目訪問時首先提到,應該全面看待擇校問題。
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的延伸,它與當時的移民、經濟、政治等政策密切相關。蒙納殊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張弘治博士(Dr. Hongzhi Zhang)
有多種因素促成這一趨勢,從教育角度來看,張博士分析,首先「可能是家長對教育品質及教育資源的一種認知」,至少家長是基於他們獲取的信息來判斷的。例如,私立學校通常採取小班教學,開設特色課程,如藝術或體育等,這些都吸引了家長的關注。
一些家長認為這些資源可能與更好的學術成果相關,但他指出:「多年研究顯示,這些資源與學習成績沒有直接關聯,影響最大的是社會經濟因素和家庭教育。」
其次,他分析,「可能是家長對公立教育的一種不滿情緒,這並非突然產生,新冠疫情可能加速了這種不滿。」
由於公立學校的基礎設施及對學生的關懷可能與家長的期望有所落差,部份家長因此選擇私立學校。
文化、宗教及多樣化學習需求
張博士分析的第三點涉及文化、宗教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澳洲是一個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國家,私立學校往往能更好地滿足這些需求……此外,一些學校的教育理念及課程也會吸引特定的社會階層。蒙納殊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張弘治博士(Dr. Hongzhi Zhang)
他還提到,一些私校的宣傳策略,包括考試成績排名、校友成就,以及精英教育理念,可能會影響家長的選擇。

蒙納殊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張弘治博士(Dr. Hongzhi Zhang)。 Source: Supplied
然而,他強調不能因此忽略公立學校的作用,許多公校同樣表現優秀。
家長考量的因素
2024年11月,澳洲獨立學校協會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獨立學校在塑造現代包容性教育體系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並強調偏遠地區的入學人數增長尤為顯著。
該報告強調,獨立學校的學生群體十分多元化:超過60%的學生來自中低收入家庭,22%為殘障學生,還有1.9萬名原住民和托勒斯島民學生。
該協會會長卡特(Graham Catt)表示,獨立學校支持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入學人數的增長體現了這些學校在澳洲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
卡特說:「這表明家庭願意做出重大犧牲,以確保孩子獲得他們認為最合適的教育。」
「在生活成本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家庭仍然優先考慮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他們認為這項投資應該獲得政府的支持,而不是削弱。」
帶來哪些影響?
張弘治博士表示,私校入學人數增長更快的趨勢,對公立學校帶來了一定的衝擊。
「首先,公立學校的學生數量可能會減少,而聯邦撥款政策通常依據學生人數來分配資金,」他分析指:「這可能會導致公校的公共資金減少,進而影響基礎設施、教學項目及學生服務。」
如果資金減少,公立學校的教師壓力將會增大,甚至可能導致師資流失
「合理分配教育經費」與「理性選校」
2023年8月,澳洲研究所未來工作中心發布關於公校投資的報告,指出「公立學校在確保所有澳洲人獲得教育機會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張博士認為,政府與公眾應關注這一趨勢。他強調:「教育問題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一個系統工程。」
他建議聯邦政府應合理分配教育經費,並加大對公校的投資,不僅限於資金投入,還需解決師資短缺問題,並加強對教師的支持,否則家長對公校的信心將進一步下降。
此外,他提倡「理性選校」,家長應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及孩子的需求來選擇學校。
最後,他強調,無論是公校還是私校,訊息公開透明非常重要,「不能過度誇大某些成功案例,也不能淡化某些問題。」
「公立學校系統是我們社會的支柱,承擔著培養公民的主要責任。公校的校長與老師雖然承受巨大壓力,但他們仍堅守崗位,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支持。」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