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訂製禮品平台VistaPrint委託研究機構Pure Profile進行的全國性調查,詢問了全澳1002位育有子女的母親。結果顯示,48%的受訪媽媽承認自己曾收到過「不喜歡的母親節禮物」,但選擇「強顏歡笑」以免讓孩子或家人難堪。
其中,有近三成(29%)坦言曾「假裝喜歡」禮物,而還有近兩成(19%)甚至會將收到的禮物轉送他人。
受訪者列舉了她們曾經收到的「最糟糕禮物」,其中呼聲最高的是清潔用品(19%),其次是減肥產品(10%),包括健身課程、體重計等;排在第三的竟然是二手物品(7%)。
許多媽媽表示,這些所謂「實用」的禮物常常讓人哭笑不得:「有點像提醒我該打掃房子、注意身材。」
VistaPrint澳新及新加坡地區行政總裁馬錢特(Marcus Marchant)表示,「這是每年我們都能看到的現象。有時候,出發點是好的,但禮物一旦失去情感的溫度,再精緻也難打動人心。」
「清潔產品聽起來也許『貼心實用』,但很多媽媽會覺得那只是日常瑣事的延伸,而不是一次感激和關愛的表達。」
儘管鮮花(29%)、朱古力(27%)與禮品卡(26%)仍是最常見的母親節禮物選擇,但報告指出,「個人化」與「情感價值」正成為越來越多媽媽心目中的關鍵要素。
調查中,23%的母親表示,她們最希望收到的禮物是一份訂製紀念品——例如印有家庭合照的坐墊、DIY相簿、帶名字的杯子等;還有23%則希望能擁有一頓特別的晚餐;18%的媽媽表示,她們希望能收到一份親手製作的禮物。
馬錢特說:「我們發現,將近一半(48%)的媽媽最理想的禮物,是能傳達愛、陪伴與獨一無二的個人情感的物品,而非價格標籤上的數字。」
用心,遠比花錢更重要。
調查也發現,有37%的受訪媽媽希望親人為母親節所花費用不超過50元;而20%的母親甚至表示,不希望孩子為她們花任何錢。
「這充份說明,母親們的期待其實很樸素。一張卡片、一句真誠的謝謝、一個安靜的共處時刻,或許就足夠溫暖她們。母親節不是消費節。即使是最傳統的鮮花或朱古力,也可以通過一點點個性設計和用心包裝,變得別具意義。」
澳洲零售業協會(ARA)預測,今年澳洲消費者將在母親節相關商品和服務上的支出達9.95億元。
母親節對象更多元
這項調查也印證了澳洲母親節慶祝對象的日益多元。在送禮對像中,除了生母,還有約五份之一的受訪者選擇為伴侶、岳母、祖母、姊妹或朋友慶祝母親節。
這反映出家庭結構與文化觀念的多元性,也說明「母親」這個角色,已不限於血緣關係。
另一項由YouGov於2024年進行的研究也指出,不同世代的慶祝方式有所不同:
- Z世代(75%)、千禧世代(56%)與X世代(53%)大多透過送禮或發布社群媒體貼文表達感恩;
- 而「嬰兒潮世代」(1946至64年生)則更傾向於親手寫一張卡片(54%);
- 約35%的媽媽表示,她們曾因孩子在社群媒體上「公開致謝」而感動落淚。
馬錢特總結說:「歸根結底,母親節的禮物不是在展示我們能買甚麼,而是在表達我們願意為媽媽花多少心思。最有份量的禮物,往往不在包裝盒裡,而在回憶和情感裡。」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