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突破】探索人類對顏色感知的維度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一群科學家稱,他們發現了一種人類前所未見過的新顏色。

instant eyelid lifting

Source: Pixabay

在美國的一群科學家有一項「極具突破性」的科學發現。

這項研究源自一項實驗:美國的研究人員向五名參加者(四名男性一名女性)的眼中用脈衝雷射器的科技,刺激視網膜中的特定細胞。

透過刺激視網膜中特定的細胞,參加者聲稱他們看見了一種藍綠色的顏色,科學家將其命名為「olo」,但一些專家表示,這種新顏色的存在仍然「有待商榷」。

他們的研究結果於周五(4 月 18 日)發表在國際研究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吳教授(Ren Ng)將這項發現形容「了不起」。

「假設你一生都只見到粉紅色、嬰兒粉、淺粉色。然後有一天,你見到某人穿著一件衣服,那是你見過最鮮豔的嬰兒粉,然後他們說這是一種新顏色,我們稱它為紅色。」

吳教授也是五位參與實驗的其中一人,他在星期六的 BBC Radio 4's Today 節目中表示,新顏色「olo」的飽和度「比現實世界中看到的任何顏色都高」。

他的團隊相信這項研究有助於推進色盲等方面的研究。

他接受 ABC Radio 訪問時透露在這項研究之後他與其團隊之後的研究方向:「我們會研究三件事:第一,以新的方式研究細胞開始死亡而導致失明的疾病。其次,色盲者是否能第一次分辨出紅色與綠色的分別?最後,人類是否能感知彩虹以外的顏色。」

全部研究的參加者包括吳教授,對顏色的感知維度都很正常。

根據研究論文,當激光束射入其中眼睛的瞳孔時,研究的參加者需要凝視著一個名為 Oz 的裝置。該設備由鏡子、雷射及光學裝置組成。

這套設備是由一些先前參與的研究人員設計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團隊,更新後在這項研究中使用。

視網膜是眼睛後方的一層感光組織,負責接收和處理視覺資訊。它將光線轉換成電子信號,再經由視神經傳送至大腦,讓我們能夠看見眼前事物。

這是視覺的運作原理。

而視網膜包括負責感知顏色的視錐細胞。

眼睛中有三種視錐細胞—S、M 及 L,它們分別能接收三段不同波長的可見光。

根據研究,正常視覺中,「任何能夠刺激 M視錐細胞的光,也必須刺激鄰近的 L 與/或 S 視錐細胞」,因為它們的功能有重疊。

然而這項研究指出,激光只刺激了 M 錐狀細胞,「這樣的顏色信號在自然視覺中是不存在的」。

這意味著,沒有這個特定的雷射刺激,人眼無法在現實世界中看到 olo 顏色。

為了驗證實驗中感知到的顏色,每位參加者調整一個可控的顏色旋鈕,直到所調整的顏色與他們所見的 olo 顏色一致。

然而,一些專家認為,這個新感知的顏色是一個「如何詮釋」的問題。

研究團隊的視覺科學家羅達(Austin Roorda)表示:「文章或電子屏幕無法傳達這個顏色。重點是,這不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顏色。我們所見的顏色只是它的一個版本,但與 olo 的體驗相比,完全顯得黯然失色。」

倫敦大學聖喬治學院(St George'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視覺科學家巴布爾教授(John Barbur)表示雖然這項研究是一項「技術壯舉」,但發現一種新顏色的說法仍然是「有待商榷的」。他並未參與這項研究。

吳教授承認,雖然olo「在技術上確實很難」被看見,但研究團隊正在進一步研究,對色盲人士(他們很難區分某些顏色)有什麼潛在意義。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
Published 21 April 2025 2:45pm
By SBS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