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是一個語言多元化的國家,根據202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近四份之一的人口在家中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與基於種族或宗教的歧視相比,基於語言的歧視通常較少被報道,但在一些研究中卻得到了有力證明。
研究人員進行了一個感知實驗,使用了來自五個少數族裔群體的30位人士的說話聲音音頻。這五個群體分別是來自英國背景、廣東話背景、黎巴嫩裔背景的英語母語使用者,以及母語為普通話、俄語的英語第二語言使用者。
這些音頻被隨機播放給153位參與研究的聽眾,然後由他們進行評分。評分範疇包括說話者適合辦公室工作的可能性有多大、推薦僱用他們的可能性有多大等等。
結果發現,語言背景對女性有較大影響,但對男性卻沒有明顯影響。
其中,英裔女性被評為就業能力最強,而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女性(如俄語使用者)則被認為最弱;以普通話或俄語為母語的女性,比男性得分更高。
不過,研究並未發現哪種背景比其他背景更容易或更難就業。
研究的主要作者、語言學高級講師格涅夫舍娃(Ksenia Gnevsheva)告訴SBS新聞:「我們發現口音起了一定作用,但不僅僅是口音本身。」
她說外國口音的女性面臨「雙重劣勢」。「我們發現女性與男性相比存在性別劣勢,而且說外國口音的人與不說外國口音的人相比也存在普遍的劣勢。」
「當你把這些因素放在一起——帶有外國口音的女性——這是一個雙重劣勢,既突顯了她們的少數群體地位,又引來了負面評價。」
國際安置服務組織(SSI)的女性、平等及家暴問題負責人Astrid Perry表示,他們在工作中確實發現,母語不是英語的女性「在自己的國家做過護士、工程師、教師——來到這裡,必須重新開始。」
有口音可能會帶來恥辱,這意味著女性被迫在一個更看重本地經驗而非全球專業知識的體系中不斷證明自己。
她引述該機構的研究指,儘管難民和移民女性擁有高水準的技能和資格,並且有很強的工作動力,但在澳洲勞動力市場上,仍然落後於其他女性。
「她們往往只能從事低薪、不穩定的工作,這導致移民女性與澳洲出生的同齡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而格涅夫舍娃認為,新的研究證實了澳洲存在語言歧視的「真實可能性」,但她相信這種情況可以改變。
「歧視在招聘決策中非常重要,人力資源專業人士——實際上勞動力中的任何人——都應該接受反偏見培訓,以便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能夠更有效地一起工作。」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