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界新指引:避免指病人是「癡肥」

新州一個衛生部門向醫生發出新指引,鼓勵醫生儘量避免使用類似癡肥(obese)、 “病態肥胖”(morbidly obese)、“瘦削”(skinny)和“營養不良”(malnourished)等詞眼。

Overweight and obese teenagers in the UK

A study has found that more than one in three British teenagers are overweight or obese. Source: AAP

相關建議鼓勵醫護從業員要學習積極、敏感和非判斷性的態度去對待病人。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新州人口衛生健康中心執行主任米切爾(Jo Mitchell)表示,當局的新指引,用意是旨在促進病人對醫護人員更有歸屬感。

米切爾又建議,醫生不應直接形容病人為「癡肥」,而應該採用「超過健康體重的範圍」。

米切爾話,做法並非指醫生避開健康問題的嚴重性,指引只是建議醫護人員用更體諒的語言向病人交待病情。

米切爾又指,醫護人員若用積極的方式去與病人解釋對方的健康情況,將會產生良好的影響。

澳洲醫學協會全國主席弗蘭克姆則認為,新指引只會將醫護專業淪為「顧客至上主義」工業。弗蘭克姆堅持認為「癡肥」(obese)一詞是醫學術語,而醫生亦不應該逃避將實情告訴患者。

弗蘭克姆又認為,醫護人員與病人溝通並沒有所謂的金科玉律。而醫生的專業之一,就是要判斷如何向病人交待病情,有時不能將健康問題過份掩飾,因為醫生有需要令病人明白到病情的嚴重性。

據新州健康局2011年的數據顯示,預計新州成年人中,有52.6%被列為超重(overweight)或癡肥。

數據亦顯示,2011年亦幾乎四分之一的兒童(22.8%)也被認為是超重或癡肥。而身量過重,會導致許多健康狀況出問題,有研究顯示,過重與心血管疾病、中風、部份癌症及2型糖尿病有關。

 


分享
Published 21 December 2017 3:32pm
Updated 21 December 2017 3:40p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