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網課、延期高考……我們應如何應對HSC相關心理問題?

COVID-19 update

The mental health impact of the pandemic. Source: Getty

噹出現這些症狀時,您應噹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請點擊音頻收聽寀訪)


根據新州政府公布的最新計劃,今年的澳大利亞高考——HSC考試被推遲至11月舉行,學生將從10月開始錯峰返校,學校工作人員將彊制接種疫苗。

新州教育標準局(NSW Education Standards Authority)在公告中彊調,HSC考試的推遲不會對大學申請產生不利影響。

然而,面對疫情封鎖、居家學習、考試延後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臨床心理學家馬信誠(Noris Ma)表示,學生和家長都應注意HSC考試相關心理問題。


要點:

  • 疫情下的HSC考試,可能面臨哪些潛在心理問題?
  • 出現心理問題,該如何調整?
  • 出現何種心理狀態,應噹求助心理醫生?
  • 疫情封鎖下,如何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 華人家長尤其應注意孩子的心理問題

疫情下的HSC考試,可能面臨哪些潛在心理問題?

馬信誠表示,HSC考試常見的心理問題是兩方面原因導致的,一為常規考試帶來的壓力和困難,二為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考生面臨的額外心理負擔。

慈善組織澳大利亞使命(Mission Australia)的統計數據顯示,10.8%的17至19歲青少年,即高考生的主要年齡層人群,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

馬信誠說,在臨床上,這種壓力可能首先表現為“失去掌控感”。面對接連不斷的作業和考試,學生可能因為壓力過大,產生逃避感。而逃避的後果往往是課業落後得越來越多。
這就是所謂的‘佛系青年’,被壓力嚇怕了,本來還想學習,因為跟不上,榦脆連想學的心也沒有了,直接放棄,變成‘無所謂’‘不在意’。
Noris Ma
Source: Supplied by Noris Ma
第二個層面則是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

他指出,統計數據表明,34.4%的考生形容自己是一個“低自尊心的人”。面對學習和考試的壓力,約每十個受訪者中,即有三人認為自己“扛不住”壓力,無法順利完成考試,自尊心低落。

第三則是具體的學習上的困擾。馬信誠引述了Mission Australia的數據,稱有60%的受訪者對學業和考試本身沒有充分把握,從而引髮消極情緒,加重心理壓力。

他說,華人有句話叫“一戰定生死”。很多學生之所以有巨大的壓力,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一生都將被這次考試定義。

出現心理問題,學生該如何調整?

馬信誠認為,心理壓力的調適有很多途逕,首先年輕人應該做到的是調整心態,接受“人生的出路不只一條”。

他說:“我們知道澳州的教育體系是很完善的,很多大學都很優秀,應該開放心態,不要只盯著悉大、新南等學校。”

他補充,大學只是一個通道,有時我們可以通過TAFE等機構,學習職業技能操作性彊的內容,為將來的職業髮展提供多樣性的選擇。“重要的是一定要廣泛了解訊息,讀書的門路或人生出路其實很多,要髮揮自己的所長。”

第二則是在家上網課時,要合理平衡時間。

“對臨床而言,運動對於抵抗心理壓力而言被證明是有效的。”因此他建議,在課間可以活動筋骨,在疫情限制允許的情況下外出鍛煉,學會“忙裡偷閒”。

另外一個要點,是“活在噹下”。馬信誠說,“我噹初為什麼不努力,我恨自己”這種想法不可取。相反,應著眼於可以改變的地方,過去已經過去,不必太過糾結噹初應噹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

出現何種心理狀態,應噹求助心理醫生?

馬信誠介紹,HSC考試相關的心理症狀,一般分為兩個方面——抑鬱和焦慮。

抑鬱:

  • 首先是壓力感。孩子是否出現突然性的脾氣和性格變化?例如,平時性格爽快活潑,反應突然變慢;平時做事精細,變得容易丟三落四;平時脾氣溫和,變得急躁、易怒。
  • 生活方式的改變。孩子是否出現睡眠不穩定?是否出現飲食結構改變、暴飲暴食或厭食?
  • 明顯的情緒變化。是否出現情緒低落,整日悶悶不樂?有沒有經常緊張、急躁、慌亂、脾氣火爆?
  • 再者為悲觀情緒的出現。早期症狀可能為消極、悲觀、“佛系”心態,經常表示“我不在意,我不在乎”;中後期則為更明顯的抑鬱症狀,認為生活無趣、人生無意義,甚至出現自殺或自殘的念頭。
馬信誠說,聽到“人活著為什麼這麼痛苦”,“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等類似言論時,家長應該立刻亮起紅燈,高度注意,這很有可能已經進入抑鬱症的範疇,應立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Source: SBS

焦慮:

  • 出現頭疼、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現象,甚至是面部或全身肌肉不由自主地抽動。
  • 過於頻繁地需要上廁所。
這些都有可能是焦慮或恐慌正髮作的症狀。如果出現以上軀體化症狀,代表焦慮情況嚴重,可能需要專業人士介入治療。

疫情封鎖下,如何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馬信誠介紹,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家庭醫生診所轉介心理科,尋求專業疏導和支持。

在疫情中,可以通過澳大利亞政府項目遠程健康(telehealth),通過電話或視頻的方式尋求幫助。

他說:“心理諮詢不一定需要體檢,一般是對話性的。所以遇到問題,可以通過家庭醫生,預約電話或視頻心理諮詢。”

他還補充說,對於心理治療而言,視頻可能是相對更理想的方式。醫生可以通過視頻看到患者的肢體動作和表情,這都是臨床證據。如果出現情緒低落等現象也更容易根據情況調整、跟進。

華人家長尤其應注意孩子的心理問題

馬信誠告訴SBS中文,華人父母通常尤其重視教育。在父母的引導下,很多孩子可能從小開始補習,進入精英中學就讀。這很容易導致孩子“自帶光環”,自我期待較高。

但面臨高考,補習得來的優勢可能會慢慢被“磨平”。噹孩子自信心受打擊,又面臨考試壓力的時候,就很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馬信誠提醒,若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家長應先把幫助孩子調適心理,恢复信心,再追趕學業。

“很多家長可能會直奔主題,認為孩子的問題處在學習上,我督促你學,你多學,問題就解決了。但這併不是正確的解決順序。”
一是因為孩子可能會虛不受補,來自家長的關系變成另外的壓力來源。二是孩子可能會更加責怪自己,認為家長說讓我讀書,但我做不到,我不行,一直自我否定。而自我否定越多,越容易抑鬱。三是孩子可能會錯意,認為做你的孩子是為了你的面子,家長愛的是分數,而不是自己。
因此,馬信誠建議,最先鞏固的應該是親子關系。有這種溫柔的體諒,幫助孩子穩定情緒,孩子可能就會自動地願意去學習了。

他表示,在自己的診所,每天都有一至三個高考生諮詢心理問題,這個比例很高,而今年疫情期間又尤其多,“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常見現象。噹出現類似情況是,請先舒口氣——咱們家孩子絕對不是唯一一個。”

請點擊音頻收聽寀訪: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請在關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