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百寶箱】澳洲共和運動

Commonwealth Day

Source: SBS

最新Newspoll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半數選民支持澳洲取消君主立憲制度,走向共和政治體制。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講述澳洲共和運動的歷史。


最新Newspoll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半數選民支持澳洲取消君主立憲制度,走向共和政治體制。在四月舉行的英聯邦運動會前夕,前總理基廷引述英國王儲查理斯表示,支持澳洲走向共和。澳洲是否應該建立共和體制,再次引起社會熱議。
Britain's Prince Charles meets with well-wishers after Sunday church.
The Prince of Wales will spend his last few days in Australia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AAP) Source: AAP
澳洲在建立聯邦前的19世紀,就已出現建立共和的呼聲。牧場主人兼政治界人士威爾斯(Horatio Wills)在1832年發表的文章中,公開呼籲澳洲應該成為與美國一樣的獨立國家。1854年,維多利亞殖民地的尤利卡(Eureka)金礦礦工發起武裝起義,反抗英國的殖民當局。由於起義的部份領袖及參與者本身亦提倡共和主義,尤利卡事件其後亦被視為宣傳建立共和的其中一次運動,而藍底白十字星的尤里卡旗亦從此被提倡共和的組織廣泛使用。起義被英國當局鎮壓後,共和派人士組成了澳洲共和協會(Australian Republican Association),宣揚罷免各地總督並取消總督的職位、改革刑律、建立立法議員工資制、土地國有化、建立一個獨立於大英帝國的聯邦制共和國。與此同時,有人提倡「白澳政策」,但大英帝國當局則表明反對種族隔離法律,因此提倡「白澳」的人士亦加入共和運動的行列,以便擺脫帝國政府的限制。
Eureka Flag
Source: Wikimedia
雖然新南威爾士殖民地前總理笛布斯(George Dibbs)在1891年聯邦籌建大會上表示,「這個偉大國家的人民不可阻撓的一個最終命運」就是建立「澳洲共和國」,但19世紀後期共和議題的支持度則逐漸減退,尤其是在1901年聯邦建立,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愛國主義情緒高漲,感情上澳洲人對皇室的忠於君主之感情亦再次增加。20世紀中葉,澳洲的各保守黨派都是狂熱的保皇派,而工黨則雖然力爭澳洲在帝國內獲取更大的自治權,並基本支持任命本地人擔任澳洲總督,但亦未有質疑君主政體。英國在1931年通過《西敏法令》,提出對各自治領(包括澳洲)給予獨立主權國家地位,但澳洲一直未有接受這一地位;直至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令地區戰略局勢發生變化,澳洲才接受該獨立之地位。

1972年工黨贏得多數席位成為執政黨後,時任總理魏德倫(Gough Whitlam)推行一系列推進澳洲建設獨立國家的改革,但他則強調自己並非共和派人士。他在1975年的憲政危機中,被時任總督克爾(John Kerr)解除職務,而克爾在作出決定前亦未有徵求英女王本人的意見。魏德倫事後聯絡女王時,女王斷言拒絕介入,指出自從澳洲接受了《西敏法令》後,她在澳洲憲法架構下已無權介入政府人事任免。1982年,英國修改《國籍法》,將英聯邦公民從「英國子民(British subject)」類別中剔除。1986年,澳洲及英國同時通過《澳洲法令》,取消了英國的司法及立法機關與澳洲各州司法管轄部門在法理上的聯繫,完全確立了澳洲與英國是作為共戴一君、共主邦聯的獨立國家。
Gough Whitlam
Brisbane, October 31, 2002. Former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Mr Gough Whitlam (AAP Image/Dave Hunt) NO ARCHIVING. Source: DIG
1991年,執政的工黨首次將「建立共和制」定為政策,催生了澳洲共和運動組織(Australian Republican Movement);而時任總理霍克(Bob Hawke)亦表示澳洲成為共和國是「必然的」。霍克的繼任人基廷(Paul Keating)繼續積極地推行共和議題,並設立了共和諮詢委員會(Republic Advisory Committee),研究如何在2001年1月1日新世紀到臨之時建立共和國。委員會在1993年4月發表報告,結論是「在不威脅澳洲一直珍惜的民主制度之前提下,建立共和國是可行的」。收到報告後,基廷宣佈將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建立共和國體、以總統職位代替總督,並在憲法中刪除提到君主的條文。總統人選則由總理提名、由聯邦國會兩院合議透過三份之二票數表決通過。全民公投計劃在1998或1999年舉行。不過,基廷所屬的工黨1996年在大選中落敗,由屬於保皇派的何華德接任總理一職。
Former PM John Howard.
Former prime minister John Howard says the government must act on the creation of mega unions. (AAP) Source: AAP
何華德處理共和問題的政策,是首先召開憲政大會,由大會決定是否應採用共和制國體;假如採用共和制的話,便由大會選出一個共和方案,再將方案作為修憲草案付諸公投。1998年2月,為期兩星期的憲政大會在坎培拉舊國會大樓召開,有152名代表出席,其中一半由民選產生,另外一半則由聯邦及各州政府任命。憲政大會上,代表以89票贊成、52票反對、11票棄權,通過應當採納共和制的決議,但具體選出總統的方式在共和派代表中出現極大分歧。當時討論的有四種方案:兩個為透過選舉直選產生總統、一個方案根據總理建議任命總統,最後一個則由國會三份之二票數選舉總統。

最終,第四個方案在73票贊成、57票反對、22票棄權,成為草案方案。根據該方案,《澳洲憲法》中的君主職位及總督職位將由新的「總統」職位取代, 其他憲政安排基本不變。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基本上保留總督之職權。但事實上,此方案得不到廣泛的選民支持,因為大多數選民嚮往的是民選總統,希望實行實權總統形式的共和體制;但此方案需要作出的修憲幅度會較大,因此未有得到憲政大會代表的支持。
1999 referendum ballot paper
1999 referendum ballot paper Source: Parliament of Australia
Australian republic
Results of the 1999 referendum. Source: AEC
1999年11月16日,全民公投正式舉行。在公投之前,政府在全國刊登大量廣告,又印製1,290萬本小冊子,內容由共和派及保皇派分別撰寫,向民眾解釋雙方論點。公投分成兩個部份供選民投票:第一個問題是澳洲應否成為一個總統由議會選出的共和國,第二個問題則是《憲法》中是否應插入一段導言。《憲法》規定,修憲草案必須得到全國大多數選民贊成,並同時在大多數州份得到大多數選民支持。最終,兩項議案都未獲得大多數選民支持:在第一個問題上,全國只有45%人投下贊成票,同時亦在所有州份遭到否決;至於第二個問題,贊成票更只佔39%。在選前民調中,普遍認為選民大多數都是傾向共和體制的,但有分析則指出,許多選民是因為不支持憲政大會提出、付諸公投的體制方案,因此寧願原地踏步、保留君主制,都不將體制改成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共和制度。

澳洲近30多年執政的七任總理中有五位支持共和,但前總理吉拉德及現任總理譚保都認為,不少澳洲人(包括支持共和制的民眾)仍然尊敬現任女王,因此在女王統治結束之時,可能就是再次討論共和的最佳時機。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