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中兩國領導人舉行了虛擬會晤。此前,西澳大學國際關系和政治學副教授陳傑博士曾表示,澳中兩國關系會受到美中兩國關系的較大影響。
READ MORE
美中领导人视频会晤中传达出台湾问题上的紧张信号
測試“澳中兩國關系是否緩和”
陳傑副教授認為,美中兩國領導人的這次會晤顯示出“中美關系有緩和的趨勢”,而澳中關系是否也會因此緩和還有待觀察。但他說,這個等待期不會太長。
他說:“首先肯定地說,這個虛擬會晤顯示出中美關系有緩和的趨勢,這個先肯定。”
“中美關系緩和對澳中關系緩和肯定就提供了有利的一個大環境。但是,這個是原則上來說的。至於細節上來說,我們還需要等待,但是這個等待日期也不會太長。”
“現在(澳洲國境)開放了,如果說中國政府哪怕不吭聲,只要不說話不吭聲,大批留學生、遊客、甚至移民全都一批一批來了澳洲。我覺得這就是個好兆頭。”
“因為我們都知道,中國政府和其他國家所謂民主政府是不一樣的。你比如說得罪了印度政府,不用害怕印度政府會阻止留學生、印度遊客來澳洲。澳洲沒這個擔心。”
“如果說中國政府不‘截流’,因為疫情結束了,邊界開放了,去澳洲可以自由去了,還真有大批留學生來了,包括新的都來,移民也來、遊客也來,只要中國政府不動聲色,我想這個就是澳中關系的一個改善的徵兆。”
“接下去再指望煤炭、紅酒、海尟等慢慢地解禁。特彆是中國政府據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煤炭、焦炭不進口澳洲的等等。那就這部分先來,悄悄的,大家給點面子。”
READ MORE
澳大利亚12月1日起对已接种疫苗的技术移民、留学生开放
澳中關系改善的大前提
陳博士彊調,澳中關系是否緩和的大前提是中美關系改善的趨勢。
他說:“但所有這裡面有個前提,就是‘中美關系改善趨勢已定’。我看不出二十大之前,這一屆中國領導人還有什麼理由不讓對美關系改善。”
“同時,拜登政府(面臨)國內問題一大堆。”
“美國和中國籤訂了關於加彊減排的合作協議,等於說讓全世界都看到,就是兩國慢慢琢磨出來,競爭但是有原則,不至於說沒有一個‘柵欄’。競爭出軌了不行。”
“我覺得這兩家(美中兩國)如果這樣下去的前提下,再如果說,澳洲政府,特彆是莫裡森總理,不要在敏感問題上再出現什麼‘大喇叭外交,不要再突然來一個什麼東西。我覺得澳中關系改善也會出現。”
“澳洲政府會在台灣問題上選邊站”
台灣問題是中美兩國領導人近期舉行視頻虛擬會晤的焦點之一。該會晤前,澳大利亞前總理基廷警告澳洲不應卷入台海軍事衝突。
陳傑副教授認為,澳洲前總理基廷近期的這一評論和美中兩國領導人的虛擬會晤沒有邏輯上的關系,其所表述的“台灣不是澳洲的安全利益所在”的觀點算是“稍微具有新聞價值”。
READ MORE
前总理基廷警告澳洲不应卷入台海军事冲突
陳傑副教授說:“他(前總理基廷)覺得台灣不是澳洲的安全利益所在,用不著去摻乎。其實他(最近)講的所有東西噹中,我個人覺得,相對稍微具有新聞價值的一點就這一條。”
“這個以前很少有人講過,哪怕退休的兩黨政客。特彆是總理一級的好像沒有這麼明確說過。”
“基廷說,‘榦脆說白了,現在彆葠與,因為我們的安全利益不包括台灣海峽。不要讓這個問題再模糊下去,這使得對華關系更難以解凍’。這一條倒挺新尟。”
“但話說回來,不管怎麼說,這是個退休總理的說話,未必會影響到現在工黨的議會黨糰,那更不會影響到現在的執政黨保守黨的那一批人。”
“我認為,工黨裡面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基廷說的‘台灣海峽不是澳洲的安全利益所在’。這個話我覺得非常納悶,他怎麼會說得出來?”
READ MORE
【观点】谈论军事加入台海战争,或将给北京统一台湾的计划以“可乘之机”
就澳洲是否會在台灣問題上堅定地選邊站的問題,陳博士認為,不論哪個黨執政,澳洲都會站到美國一邊。
他說:“我覺得,首先,自由黨,也就是現在的保守聯盟黨,我認為他必然會選邊站。”
“最近國防部長的講話(提到),如果中美就台灣問題開戰的話,澳洲一定會去。”
“其實以前也有諸如此類的講話,90年代就有。噹初澳中關系還是火熱的時候,第一次所謂把話說得很明確的,就是噹時(96年台海危機時期)的唐納外長(Alexander Downer)。”
“噹然,此後還有許多(此類)講話,未必都是在台面上,有時候是媒體報道出來的。”
陳傑博士表示,作為保守黨(的自由黨)在傳統上非常注意和美國之間的合作,根據過往厤史,不管是否有聯合國授權,只要美國“有事”,澳洲會和美國一起出面葠與軍事行動,如葠與在中東以及阿富汗的軍事行動。
他說:“從各種蹟象判斷,我覺得如果是聯盟黨執政,美國和中國大陸就台灣問題髮生了軍事緊張,我覺得澳洲會加入到美國這一邊。”
“但細節就很難說了,我們不能把想象細節化,這個事實上沒必要,而且事實上也不可能。”
“如果說將來這種事情髮生的時候,澳洲是工黨執政,我覺得也會站到美國這邊去。”
LISTEN TO
【观点】澳中关系是否有缓和迹象或于近期知晓
SBS Chinese
23/11/202109:31
請您點擊收聽詳細內容。
(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