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我在当妈妈之前也是小女生”:澳洲华人妈妈怎么看“反向育儿”?

悉尼华人妈妈Kerri表示,她同意妈妈们不要把自己伪装得太坚强,适时示弱,给孩子提供一个照顾家长的机会。另一位华人妈妈Rainy提到,在育儿过程中,她会给孩子更多的主动权。

1.jpg

Kerri和孩子在一起(左图),Rainy和孩子在一起(右图)。 Source: Supplied

在位于悉尼西北区的家中,27岁的Kerri Du正在和她刚满一岁不久的女儿玩乐。她和丈夫经营着自己的生意,生活也比较忙碌。

Kerri说,在玩乐时,女儿有时会拍打到她,有时候也会拿玩具敲到她的脸。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Kerri说她选择对宝宝示弱,”我该哭就哭,就她有时候打我了,我就装哭。”

在Kerri表现出痛苦甚至装哭后,宝宝不仅愣住观察,还用脸去蹭妈妈的脸,表达关心之情。

她认为,母亲们不必刻意塑造坚强、刀枪不入的形象,而是应该做回真实的自己。

“我在当妈妈之前也是一个小女生,”她说。
与人们此前时常提起的“为人父母则坚强”不同,新近有一种名为“反向育儿”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多个社交媒体上引起关注,一些年轻的父母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一些育儿经历和方式。

一些家长提到,这种育儿方式强调家长模仿孩子的做法,在孩子面前示弱、耍赖、闹情绪,“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例如,下雨天孩子想要踩水,家长会买好雨衣雨鞋一起去,不把身上打湿不回家,或在孩子扔玩具时做出类似的行为。

那么“反向育儿”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邬金媛(Queenie Wu)博士在接受SBS中文采访时表示,“反向育儿”的概念目前缺乏充分的科学验证,因为对其效果的研究有限。
20230810(2).jpg
邬金媛说:“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个体需求、能力和兴趣来调整育儿方法。” Source: Supplied
她说,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反向育儿”可以解释为一种养育方式,即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传统角色有些颠倒或模糊;这可能意味着孩子被赋予更多自主权、决策权和责任,而家长则扮演着更多支持和促进的角色。

怎么看“反向育儿” ?

Kerri说,尽管自己没有刻意模仿“反向育儿”,但她认为作为90后妈妈,她和身边很多朋友在育儿中都在实践这种方式。

Kerri说,在喂女儿吃饭时,她也不会“委屈”自己,“我们采取一人一勺,轮流进食的方式。”

“我不会让她感觉自己是优先级,只有在你吃好后,我才会匆匆忙忙刨上两口。”

她认为处处以孩子优先的育儿方式是以牺牲家长为前提的。

“长期下来自己肠胃也受不了,然后身体也不好,就更没有办法好好照顾宝宝了。”
20230810(1).jpg
Kerri说:“只有妈妈好了,宝宝才会好。” Source: Supplied
她说,相较于一些独生子女被多位长辈围着转的情况,她并不希望让孩子“唯我独尊”,觉得自己是家中的唯一重要角色。

“等孩子更大后,我很累的时候,我会说,你可不可以帮我拿一下这个,或者是能不能帮我做一下那个。”

Kerri认为,虽然“反向育儿”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些刻意,但她同意妈妈们不要把自己伪装得太坚强,适时示弱,给孩子提供一个照顾家长的机会。

“小朋友的学习能力很快的,特别是开始上幼儿园之后,他们自己之间也是互相照顾的。“

“你在家里给他一个照顾你的机会,他们其实会比你想象中做得好。”

今年35岁的Rainy Johnson是一名商业分析师,目前住在悉尼蓝山。她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今年六岁了,小女儿三个多月大。

Rainy说,在育儿过程中,她会给孩子更多的主动权。

“让他决策,比如能看多长时间的电视,然后问他们为什么觉得这样合适。”
Rainy1.jpg
Rainy希望自己可以和孩子能够像朋友一样相处。 Source: Supplied
当儿子不想遵守规则时,她不会强制关机,而是让他明白“如果你今天看了两个小时,明天就要减少一个小时”。

“如果他不想吃饭,那你今天就不必强迫他吃饭。如果他饿了,他自然会在第二天吃饭。”

她认为自己的育儿方法更像是一种协商,让孩子亲身体验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并为此负责,而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

Rainy还表示,她的儿子以前经常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哭,或者是会非常生气。在这种情况下,她当时不会跟儿子硬讲道理,而是让他发泄情绪,并在一旁陪伴。

她说,这不是完全忽视孩子,而是让他们把情绪宣泄出来,然后再和他们沟通。

通过这种方式,Rainy表示大儿子表现出挺强的责任心。有时候她可能会看电视到很晚,然后忘记了儿子的睡觉时间,而儿子会提醒自己,说:“妈妈,现在是我的睡觉时间了。”

邬金媛博士表示,虽然“反向育儿”的概念目前缺乏充分的科学验证,因为对其效果的研究有限。但是,“这种方法鼓励父母以不同于本能反应(如说“不”或使用惩罚)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可能是有益的。”

“重点是避免‘权力’斗争,与不安的孩子进行理性沟通可能会加剧他们的情绪。”

她说,当孩子情绪变得较为平静后,父母可以再理性沟通,有效地引导和重新定向他们的行为。

妈妈的期望

Rainy表示,希望自己的家庭环境可以很轻松,她不希望孩子会害怕自己或者不愿意向自己倾诉。

她说,在国内,虽然自己的家人对她比较放养,“但由于我从小就上寄宿学校,然后出国留学,与他们有一种距离感,有时候觉得自己在异国他乡是孤独的。”

因此,Rainy不希望她的孩子会有这种感觉。

“希望他可以信任我,把所有的问题都与我分享,我们一起作为一个家庭解决。”

曲韵是澳洲注册心理咨询师,曾在中国的一家儿童医院担任心理专家。她表示,在中国,可以说前面的几代育儿方式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的,从比较忽略,比较简单粗暴,到最后变成过度保护,过度教育,过度关注”。
20230810.jpg
曲韵表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以及所用的方式中,考虑孩子的年龄尤为重要。 Source: Supplied
她说:“但多数的父母其实还是采取科学的权威式育儿方法,即一方面,我要教导孩子;另一方面,这是我的孩子,我爱他。”

“反向育儿”的限度在哪里?

此前,一位母亲在一个社交平台尚发布了一段视频,讲述了两三岁的女儿凌晨2点半不肯睡觉“想出去玩”时,自己带她出门外逛到早上快6点的过程。

该视频发布后引发不少网友关注。网友们对该母亲的方式褒贬不一,有的网友认为“挺好的,心平气和,用经历代替说教”;有部分网友则认为,这样的方式有些极端、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她还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能这样折磨她。”

也有其他博主分享类似育儿方式。例如,有家长表示他们家里上小学的孩子晚上想看电视,而被妈妈要求看通宵电视等等。

这些提及“魔法打败魔法”、“反向育儿”等的一些育儿方式也都在网上引起关注和争议。

对于“反向育儿”的一些方式或者做法,曲韵认为,尽管这个话题引起了讨论,但它并不代表很多90后父母会去模仿或推崇当中的一些做法。

“有很多人在考虑要不要孩子时,会进行理性的思考,比如成熟度是否足够、经济条件是否支持等各个方面,”她说。

“如果条件不允许,他们可能选择不要孩子,而不是在有了孩子后随意育儿,把它当成游戏一样轻率对待。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育儿这一重要的责任,而不是忽视它或者将其当作游戏来玩。”
曲韵认为,如果妈妈带娃出门暴走这件事发生在澳洲,相关部门可能会介入,指称其为虐待行为。

在谈到关于“反向育儿”的尝试时,邬金媛认为,作为父母,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避免完全依赖后果作为学习的主要手段,因为后果往往是负面的”。

“相反,重要的是专注于创造一个支持性和关爱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够探索和从经验中学习。”

此外,她们都强调,考虑孩子的年龄尤为重要。

曲韵说:“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至少十岁以后,他们才能较为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以及自己的改变能造成何种影响。”

“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依赖别人的指导和告知。家长不能仅靠让孩子自行总结。”

邬金媛说:“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个体需求、能力和兴趣来调整育儿方法。”

她强调,反向育儿如果实施不当,可能会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多种负面后果,如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怨恨和反叛等。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谷歌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

请在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10 August 2023 1:28pm
Updated 10 August 2023 1:40pm
By Yimin Qia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