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澳洲的华人孩子看得懂吗?虞美丽谈澳洲的中文高考(上)

悉尼的蓝花楹还没舍得谢幕,新洲的高考HSC已经结束了。以前听说蓝花楹别名“考试花”的时候,还以为考试指的是大学的期末考试。直到今年自己家的孩子参加高考,我才恍然明白,这个考试,分明指的是一年一度的澳洲高考啊!(文/虞美丽专栏文章谢绝转载)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你的孩子愿意学习中文吗? Source: A

大女儿今年选择了中文作为其中一门高考科目。让我惊讶的是,虽然她就读的中学里,华裔背景的孩子还挺多,但是真正选择了学中文,并以中文作为高考科目的,只有两个,包括她自己。

细细想来,这个结果也并不意外。本地最热的新足迹中文论坛和SBS电台里,时不时还都有要不要孩子学中文的讨论——说明在很多华人眼里孩子学中文还是个很需要商榷的问题。而放眼四周的朋友圈,小学阶段孩子们还能在父母的驱动下每个周末去上一次中文课,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各种兴趣班,各种OC考试,精英考试的排挤之下,中文终于成了课外活动列表上早晚会被划掉的一个。

这个我们不做评价,毕竟每个家长,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考量和喜好。

我自己,包括我认为我的女儿,还是很享受这个学中文的过程的。通过女儿这几年的学习以及和我的讨论,我深深觉得,澳洲高考的中文,和我们在国内经历过的高考语文完全不同——不能说更难,也不能说更容易。除了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要求,高考中真正考核的,还有学生们使用中文来深层思考能力(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

课程的教材也不是我们想象的一本课本,而是可能包括了电影,小说,文章,歌曲等在内的各种形式——以前就听说过高考题中有周杰伦的歌曲,前几年,像《小姨多鹤》,《喜宴》,《推手》等带有文化和社会反思视角的电影作品,都曾经出现在高考的教程和考题里。

这样的设置,我想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不那么枯燥的,而且和孩子们习惯的英文教学的模式也一脉相承。即使是在考试的时候,文字的准确固然重要,但是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形成个人观点的能力也同样不容忽视。

我女儿参加的是中文继承语组的考试。 这个语组是针对在澳洲出生或者在10岁前就来到澳洲的华裔子弟可以报考的科目。 所以它比较强调双语言,双文化的视角,很适合澳洲长大的华裔子弟的立场和兴趣。虽然没有规定教材,但是教学大纲还是有的 ,我找来看了一下,基本上规定了5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题:

•    Young peopl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年轻人和他们的人际关系’;
•    Traditions and values in a contemporary society当代社会中的(华人)传统与价值观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工作形态的转变
•    The individual as a global citizen作为世界公民的个人存在
•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国际背景下的华身份认同

是不是听起来比较抽象?我们来看看今年的考题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考题时根据我家ABC在饭桌上的讨论记下来的,我只记个大概,当然记的都是让我这个当妈的比较感叹的题目,比如:
听力是一段妈妈和儿子的对话,儿子攒了2万块钱,想买一辆车;妈妈苦口婆心地劝儿子不如再多攒点儿,就够买房的首付了。——实在太写实了有没有?熟悉的场景讨论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

还有一道题讨论看奥运会的时候,父母让孩子给中国队加油引发孩子心中的困惑——哈哈哈,这不就是我们在SBS广播里讨论过的内容吗?这算是海外华裔子弟的身份认同困惑吧。

也有的题目非常适合我们的孩子发挥,比如让模拟一封申请信去到某个国家做志愿者。有关慈善的话题对于在这里长大的孩子实在是太不陌生了。

最搞笑的是一道听力题考问“蓝瘦香菇”什么意思?这个网络语的流行反映了什么?对于语言发展有什么重要性?——我拿这个问题问了好几个成年人,不刷中国社交媒体的真的不一定知道答案,就算知道了是什么意思,后面的深度思考有没有让你“蓝瘦香菇”?
……

听完这些考题我也是挺感慨地。原来以为中文在高考中充其量是一门外语,然而这门“外语”的考试深度一点儿都不拿考生当“外人”。
但是我还是挺喜欢这样接地气儿的学习和考核方式。语言本来就是有生命力的东西, 能把趣味性和实用性结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领会语言的魅力。

说到这里,我还真有点儿好奇出中文考题的是什么样的人,明年又会有什么新鲜事物进入到考题中呢?(文/虞美丽专栏文章谢绝转载)



分享
Published 17 November 2017 2:30p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