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收紧货币政策,美澳是否也会提前加息?

虽然澳洲CPI连续三个月走高,但其增幅只有1%左右,距离澳洲央行RBA设定的稳定在2%以上的目标还很遥远,因此RBA也已经一再表示加息是2024年的事情了。

The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in Sydney

People walk past the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sign in Sydney on September 2, 2014 Source: William West/AFP/Getty Images

自五月份以来,关于各国通胀高企,导致央行可能要提早加息的传闻和猜测一度蔓延,也导致了不少股市的回落——尤其是此前大涨的科技股在5月份出现大幅度回调。 

事实上,目前真正开始收回货币政策的只有中国:从数据上看,自今年3月以来,整个中国的货币供给就开始出现下降。流通现金量(M0)在3月和4月都有明显下滑,广义货币供给量(M2)整体的增速也明显放缓,甚至在4月开始出现环比下降的情况,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近期人民币持续升值背后的原因。 

但中国的情况非常特殊,因为中国对新冠疫情的应对表现出色,国内经济只受到了大概一个季度的冲击,随后就进入了复苏阶段。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季度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高达18.3%,已经回到疫情前水平。 

因此,中国事实上并未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祭出“4万亿”那样,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经济刺激政策的规模相比美国要小很多,利率下调也很有限。相反,中国从去年9月就开始调控房价,并很快从担心增长转向担心债务,货币政策的转向也十分明显。 

也就难怪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中国在一年之后就发生货币政策转向的例子,开始担忧通胀不断高企的美国可能也不得不更早收紧货币政策。事实上,这种担忧也并非全无依据,上周刚刚发布的美国最新5月CPI飙升至年化5%的涨幅,比四月的4.2%又涨了一大截。 

但有意思的是,美国股市并没有像4月通胀数据发布后那样出现大幅下跌,相反一度承受打击的科技股依然保持涨势。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甚至像一些人担忧的那样“提早加息”的可能并不大,因为美国的经济状况并不允许: 

首先,比起中国,甚至是比起澳大利亚,美国的经济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距离彻底摆脱疫情影响仍然非常遥远。虽然一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0.4%,结束了连续3个季度的负增长,但相比疫情前年增约2%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而且美国的就业市场也不容乐观,虽然该国5月的失业率已降至疫情爆发后的最低水平5.8%,突破美联储要求的“及格线”,但离疫情前3.5%左右的失业率相差甚远。 

更重要的是,美国目前高企的通胀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持续性。一方面,美国最近四五月高企的通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去年四月和五月处于疫情爆发后高峰期的价格基数处于最低谷(当时出现了美国多年未见的通缩现象),导致今年4至5月的通胀数字看起来格外的高。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的“撒钱方案”——个人现金补助也成为了近期美国通胀高企的主要因素,使得最近两个月的美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暴涨10%以上,也自然推高了市场价格。但这两方面因素显然无法持续影响价格,因此也就难怪美联储一再表示,现在的通胀都是“短期”、“暂时”的。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央行呢?
是的,澳洲经济的恢复确实远快于美国,GDP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为正,且总量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之上;澳大利亚的失业率也已经持续下跌至5.5%,距离疫情前的5.2%不远了。但澳洲并没有出现美国那样的高通胀,虽然CPI连续三个月走高,但其增幅只有1%左右,距离澳洲央行RBA设定的稳定在2%以上的目标还很遥远,因此RBA也已经一再表示加息是2024年的事情了。 

总而言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除了像中国央行这样极少数的个例之外,大多数的政府都还处在控制疫情和推动经济逐步恢复的过程中,美澳两国央行都没有太大理由在短期内调整货币政策,给经济“踩刹车”。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价格的上涨趋势暂时还不会停下,股市和房市大概率还有至少一至两年的牛市。
(本文作者魏睿昊Julius Wei为SBS特约通讯员、澳大利亚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分析人士,转载须经SBS许可;本文观点仅代表嘉宾观点,不能代替理财建议,不代表本台立场。) 


分享
Published 14 June 2021 4:09pm
By Julius Wei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