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当“移二代”孩子的“非主流”父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盼望着,盼望着,要开学了,孩子们终于可以送出去了。本来想吐槽一下假期带娃的各种问题呢,但是周日早上SBS的一档节目(收听链接如下)让我有了不吐不快的冲动。(文/虞美丽 专栏文章 谢绝转载)

The Family Law

The Family Law剧照 Source: The Family Law screenshot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还有一篇相关主题也引起了华人圈的关注。一位在美国长大的移二代,俗称的ABC,在FaceBook上吐槽,大概意思是:你们移民一代的父母总是说移民海外是为了让我们第二代生活得更好,但是我们面对的文化隔阂,生存压力,缺少归属感等等你们作父母的根本不了解;这些在海外长大的孩子,依然无法真正融入所谓的主流社会。

且不说这篇FB的文章是否代表了ABC的主流,但是类似的问题我们作为ABC的父母确实需要考虑一下。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的二代们承受的压力并不比一代轻,他们很多是处在家庭的价值观,即中国父母的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突点。尤其考虑到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足够成熟的时候,如何能解决这个冲突,对于孩子们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考验。

我自己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我的女儿是在这里长大的,小学的时候孩子们心理并无差别,孩子们都自然地玩儿在一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她比较亲近的朋友还是亚裔面孔居多,一问之下,孩子说,类似家庭背景的孩子,在一起沟通理解更充分,我听了也觉得这很正常——学校里的社交是一回事儿,个人的交友要交在一起比较舒服的朋友,完全可以理解。整体来说,我觉得在澳洲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孩子作为少数民族裔,并不会有很大的心理弱势问题。
PARENTS
Source: AAP
然而有一天我到学校开一个家长信息交流会——大概是孩子上8年级的时候。在会议上校长传达了一些信息,然后让家长提问,于是我就举手了。

校长在主席台上,我在台下,提问没有麦克风,我的英文需要扯着脖子喊出来,“中国式英文”的口音就格外明显,重复了几次,才终于说明白了。

坐下时我发现我旁边的女儿脸都涨红了,身体也似乎特意和我拉开了点儿距离——我顿时理解了我方才磕磕巴巴的英文让孩子感到的窘迫,也许她在那个时候,感到了有这样非主流的父母令她蒙羞吧?

我后来特地和孩子谈了谈。事实证明这件事情的发生正是时候,孩子们其实也就是在那个年龄渐渐认识到家庭背景的不同给自身带来的差异,以及一些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困惑。

我在那一天给孩子讲述了自己当初移民的初衷,为了追求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鼓起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我也坦然讲述了自己来到一个陌生的西方国家经历的语言困境和文化冲突,当然还有不被认同的压力。
最后我告诉女儿,我对于我今天做到的一切非常自豪,因为这些都时我通过努力得到的。我们永远不可能时时处处和别人比较,但是我们要和自己比较,并且在进步,这是最重要的——这不也是你们在学校所被提倡的吗?
而且我告诉她,我不会回避我的亚裔(中国)身份,我的头发肤色都毋庸置疑地告诉别人:
我是亚洲人,无论我的英文说得有多流利。这就是我们的identity,我们必须要接受它,而且以它为自豪。而且我们懂得两种语言,了解两种文化,其实也是一个优势。在这样一个倡导多元文化的国家里,你只有自己先接纳自己,才能让别人接纳你。

我觉得这样的命题,对于孩子们来讲,会是一个坎,这个坎,家长们还是要关注一下的。不要成为他们的一个隐痛,在某一天像那个FB的作者一样爆发。

总而言之家长的心态很决定孩子的心态。之后女儿在一次Youth of the Year的竞选演讲中讲到了自己的这个心路历程,她能认识到自己的双重身份,知道自己的文化归属,并且做好了接纳融合多元文化的准备。

很多华人喜欢用“融入”这个词儿。如果真要说融入,这种自信和坦然的心态才是融入的先决条件吧。(文/虞美丽 专栏文章 谢绝转载)

你家的孩子有经历过这样的问题吗?作为ABC的父母你有什么体验?欢迎在SBS脸书 或者"SBS电台中文广播"微信平台 (加 sbsradiochinese )分享你的经验。

分享
Published 1 February 2017 3:21pm
Updated 2 February 2017 4:00pm
By Sophia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