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步入大学的赖秋飞迎来了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新州年度国际留学生奖。
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的颁奖典礼改为线上举行。虽然不能亲临现场领奖,赖秋飞激动的心情却没打折扣。
“很意外也很开心,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报的名,没想到最终能获奖,”他说,“感觉在这里的付出得到了一个证明。”
线上颁奖使得他远在中国上海的父母能够见证这一刻。因为新冠疫情,已两年未回过家的赖秋飞,也得以通过这种方式,分享了他的喜悦。
从适应到融入
自从2018年抵澳,赖秋飞的已经在悉尼生活了近三年。
谈起这段日子,赖秋飞还能清晰地记起刚来澳大利亚时那段稍显窘迫的日子。
刚来的时候大概前一两个月,稍微有些不适应”,他说,“在学校里遇到的同学与之前朋友们的性格、生活习惯方面有些不同,感觉有些格格不入。
赖秋飞说,即使他在中国接受过长时间的英文教育,但“还是很难听懂同学们之间的玩笑。”
这种情况,在来澳一年后有了明显改善。赖秋飞认为,突破了语言关卡,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Source: Qiufei (Frank) Lai
“在中国,我认为我的英语还是较为流利的,但往往和亲人朋友说英语的时候,我想说的东西就会有很多卡顿。”
契机发生在约来澳一年左右,赖秋飞有机会参与、组织学校的各种活动,自主地与本地学生多说话,“这才发现我(的英语)有所长进。”
在国际留学生奖的颁奖典礼上,Study NSW这样评价赖秋飞:他“展现出优异的学术表现和社区承诺”。就读于Epping Boys High School的赖秋飞创立了学校第一个艺术俱乐部,并多次积极参与、筹办公益慈善活动。
至于澳大利亚中学的课程设置,赖秋飞坦言,跟上同学们的步调并不难。
“我选择的课程比较多元,比较符合我的个人爱好,”他说,“例如像数学这样的理科知识,在中国就有很好的基础。”
两种教育,两种模式
九年级才来到澳大利亚的赖秋飞经历了中国和澳大利亚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
他告诉SBS中文,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千秋”。
中国的教育模式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它注重筛选和竞争。它对孩子们高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毕竟人口基数比较庞大,然后大家读书也很辛苦。要争取有限的社会资源的时候,我认为这种竞争是必要的。
他补充,中国教育倡导“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虽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但能学到很多东西。”
相较之下,赖秋飞认为,澳大利亚的教育方式更开放、更多元,倡导“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目标。”
几年之前,他曾来到澳大利亚旅行,这个开放、多元、包容的国度,让一直有留学梦的赖秋飞有了明确的方向。
READ MORE
15岁夺IMO全球奥数金牌 超强自主学习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能在这边生活和读书是非常宝贵的,我也想尝试一些在中国没有接触过的学科和路线,看看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以前来说,我是需要被逼迫的。但当我有一个大概的方向的时候,我在澳大利亚的环境下会更努力的去追寻目标。”
“目标”这样的字眼对刚刚结束HSC考试的他来说,显得尤为具体。他表示,自己一定会留在澳大利亚继续读书,但不排斥未来的多样化选择。
“我的理想是悉尼大学的计算机或金融方面,然后会考虑一下读研究生。”
赖秋飞说,他不仅仅想体验澳洲的学术文化,亦想经历澳大利亚的方方面面。新冠疫情大流行扰乱了所有留学生的计划,也打断了赖秋飞的回家路。
Source: Qiufei (Frank) Lai
自19年最后一次回去中国以来,他也已有两年时光没有见过家人了。
“想家的时候,就和爸爸妈妈打打视频,和以前的同学聊聊天,或者和一些朋友打打线上游戏,加深交流,”在谈及故乡这个话题的时候,赖秋飞笑着说。
“澳大利亚给了我一个全新的生活体验,虽然有的时候会怀念(过去),但也很享受这里的生活。”
但是,赖秋飞也强调,凭借他的经验,享受澳式生活的前提,是尊重和融入。
“首先就是要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当你能融入他们的社交圈子的时候,你就成功了80%。”
“然后要有特长,比如画画、篮球、学术特长,这样他们会更发自内心的尊重你,也愿意跟你玩到一块,然后你也会有更好的发展目标,更有动力地在澳大利亚的环境下去学习。”
请点击音频收听采访:
LISTEN TO
新州年度留学生奖得主赖秋飞的“奇幻漂流”
SBS Chinese
06/12/202110:23
(本文系SBS中文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来函联系:[email protected]或 [email protected])
READ MORE
你好,澳大利亚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