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导演的电影《太平轮》和李健的一曲《假如爱有天意》让更多人知道了当年的“太平轮沉没事件”。
1949年1月27日深夜,中华民国的中联企业公司的客船太平轮在上海开往台湾基隆途中与货轮“建元轮”相撞,两船相继沉没。太平轮上一千四百多位国人遇难,仅五十多人生还。生还者中除被近岛渔民救出十几人外,其余三十四人均被驰援而来的澳大利亚驱逐舰华尔蒙哥1号舰从冰冷刺骨的海浪中救起。
SBS普通话节目组有幸找到了当年被华尔蒙哥1号舰搭救的幸存者之一乔钟洲先生在澳洲的后人乔尚明先生,分享他们一家三代人,历时63年辗转寻找澳洲恩人,涌泉相报的感人故事。
澳洲军舰营救“东方泰坦尼克号”太平轮海难
乔尚明先生感叹,“说起来很幸运,太平轮海难死亡的人数比泰坦尼克号还要多得多,1000多人落水只有五十几个人生还,生还的这些人大多是由营救的”。
作为被华尔蒙哥1号舰搭救的幸存者之一的乔钟洲先生正是乔尚明先生的父亲,他从小去日本留学,后定居日本。
乔尚明先生说:“我们是在中国大陆,(和父亲)彼此几十年没有联系,所以我们最初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一直到我的孩子到澳大利亚留学,因为我们两个老人没有孩子(在中国大陆),所以,老来从子,我们也就移居到了悉尼。”
“我父亲一听说我们移居到悉尼,就赶紧过来讲述这段事,让我们帮助他寻找(他的)救命恩人。”
据乔尚明先生回忆父亲乔钟洲的描述,他当时在海上漂流了六个多小时,彼时正值小年夜,温度特别低,获救是在距离事发六小时以后,已经奄奄一息。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军舰华尔蒙哥1号(HMAS Warramunga)收到呼救信号后,舰长下令改变航向前来营救,成功救起三十多人。
乔钟洲得幸于躺在一个漂浮在水面的大木箱上。根据乔先生模糊的记忆,这个木箱上大概有四五个人得以生还。
![Mr. and Mrs. Joe holding a photograph of the captain of the HMS Waalmongo](https://images.sbs.com.au/drupal/yourlanguage/public/3_666.jpg?imwidth=1280)
Mr. and Mrs. Joe holding a photograph of the captain of the HMAS Warramunga Source: Qiao Shangming
随后,澳大利亚海军把奄奄一息的幸存者们营救上船,向他们提供饮食,并提供洗浴和更衣等生活条件和物资,之后还一直把他们送到上海港港口并通知太平轮所属公司把幸存者接回上海。
三代人寻找华尔蒙哥号救命恩人
从获救到告知子孙寻找救命恩人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大部分救命恩人已不在人世。乔尚明先生说,这个寻找的过程非常艰难。
他们最初是通过在华文报纸上登报寻人,讲述当年的营救过程,并提及乔先生的父亲是获救者之一,希望寻找救命恩人。尽管没有人答复,但收到了一位华人的来信。来信者说,他的父亲也在那次海难中失踪。
因为乔先生为寻找救命恩人已经奔走多年,他把从档案里搜索到的当年获救名单给来信者寄去供参考。
后来,乔先生的女儿想到一个办法,以她的名义给澳大利亚国防部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该起事件。信中说,自己的父母已经移居到澳洲,想寻找救命恩人,能否给予一些帮助。
令乔先生一家倍感欣慰的是,澳洲国防部很快回信了。信中表示,国防部知道这件事情,但是华尔蒙哥1号(HMAS Warramunga)已经报废,老舰长也已辞世多年。
不过,国防部回信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因华尔蒙哥1号服役多年,有一个华尔蒙哥1号俱乐部,当年在舰上服务的军人都在该俱乐部。
![Vice Admiral Sir Wilfred Hastings Harrington](https://images.sbs.com.au/drupal/yourlanguage/public/harringtonsirwilfredhastings.jpg?imwidth=1280)
Vice Admiral Sir Wilfred Hastings Harrington. Source: Web of Royal Australian Navy
![HMAS Warramunga (I44) in 1946](https://images.sbs.com.au/drupal/yourlanguage/public/hmas_warramunga_allangreen.jpg?imwidth=1280)
HMAS Warramunga (I44/D123) in 1946 Source: Allan C. Green 1878 - 1954 -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这条消息让乔先生和老伴非常高兴,他们最终在悉尼的海军基地里找到了华尔蒙哥1号俱乐部。该俱乐部的一位秘书长了解当年这起事件,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领着他们参观了俱乐部陈列室,其中就陈列着当年的营救记录。
该俱乐部成员听说此事也十分感动。他们没想到的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已经无人提起,都快被忘记的这段过去,竟然还有人依然铭记于心,跨越万里不懈地在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随后,海军内部报纸上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Warramunga ratings in Japan at war's end.](https://images.sbs.com.au/drupal/yourlanguage/public/warramunga_ratings_in_japan_c_1945.jpeg?imwidth=1280)
Warramunga ratings in Japan at war's end. Source: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Argus Collection
拥抱救命恩人
很快,当年华尔蒙哥1号海军水手长和一名海军发来了回信。乔先生一家终于寻得恩人欣慰不已,在维多利亚女王大厦QVB举行了第一次谢恩宴。在女儿的陪伴下,乔先生把寻到的恩人齐聚一堂,在拥抱、欢笑与欣慰的泪水中相见,一起共享丰盛的中餐。
乔钟洲先生曾是台湾驻日本横滨总领事,退休后定居日本。乔尚明先生把找到救命恩人一事告知父亲后,乔钟洲先生非常激动,并表示他一定要当面来感谢救命之恩。随后乔钟洲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专程飞来澳洲当面答谢救命恩人。
乔尚明先生说:“(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父亲。我父亲(当时七十多岁)高兴的说,‘我一定要感谢救命之恩’。”
乔先生回忆说,获救者和救命恩人拥抱在一起潸然泪下的场面至今让他动容。
![Mr Qiao Zhongzhou (left)with the family of the lifesavers of the HMAS Warramunga](https://images.sbs.com.au/drupal/yourlanguage/public/cover_16.jpg?imwidth=1280)
Mr Qiao Zhongzhou (left)with the family of the lifesavers of the HMAS Warramunga. Source: Qiao Shangming
“获救者和救命恩人拥抱在一起这个场面我都没法形容,都流泪,双方都是老人了,流泪,幸福的眼泪。”
受此感动和鼓舞,不懂英文的乔先生和略懂一点英文的老伴继续寻找到了更多的当年的施救者。
不久之后,华尔蒙哥二号即将下水。
巧合的是,主持二号舰下水的海军最高军阶主持人是老舰长哈林顿(Vice Admiral Sir Wilfred Hastings Harrington)的儿子,乔钟洲受邀以特殊嘉宾出席了下水仪式,就坐前排并获赠华尔蒙哥1号徽章。
乔钟洲先生之后在墨尔本设宴答谢华尔蒙哥一号的12位救命恩人和他们的家人。
![Mr Qiao Zhongzhou (left)with the family of the lifesavers of the HMAS Warramunga](https://images.sbs.com.au/drupal/yourlanguage/public/qiao_.jpg?imwidth=1280)
Mr Qiao Zhongzhou (left)with the family of the lifesavers of the HMAS Warramunga. Source: Qiao Shangming
转眼20年过去了,救命恩人们相继辞世,但乔尚明先生与救助他父亲的华尔蒙哥1号舰的后人们仍然保持联系,继续谱写并共享着暖人的故事。
如今,乔尚明先生和太太江涛女士合著《怒海沉舟》讲述这段历史。乔尚明先生表示,该书在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很畅销,能让这段历史流传的更广让他深感欣慰,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才是他们最好的报恩方式。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报恩……我们希望把这个故事广泛地流传出去,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报恩形式。”
澳大利亚人必须与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离,请查看您所在州或领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现感冒或流感症状,请留在家中并致电家庭医生或全国冠状病毒健康信息热线1800 020 080安排测试。
SBS致力于用63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