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在日常交谈或者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抱怨或者吐槽澳洲医疗,内容包括“难以随时就医”、“难以挑选医生”、“治疗方案和个人预期不符”等等。
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蒙纳士大学初级保健学院副教授杨辉博士给出了他的看法。
要点:
- 在澳就医需要遵循预约、转诊等制度
- 澳洲和中国公立医院存在一定区别
- 中国看病“无药不成医”,澳洲就医咨询服务很重要
- 中澳对待中医的态度和观念不同
- 中澳医疗服务在操作层面上有差异
- 东西方人有不同的生存观和代际观
在正式回答中澳两地就医的差别之前,杨辉博士首先表示:“我认为,有一些人性共同的价值,中澳是一致的,但是也有文化和族群理解上的不同。语言上的差异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在澳就医需要遵循预约、转诊等制度
很多刚刚来到澳洲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中国看病去医院挂号就可以了,而在澳大利亚看病基本需要预约。
“虽然也有walk-in的病人,但还是以预约的病人优先。”杨辉博士解释说,“中国直接可以找专家就诊。澳大利亚是不行的,需要全科医生先转诊。”
中澳公立医院存在区别
“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有公立医院。澳大利亚公立医院是免费的,但免费不意味着没人出钱,其实是纳税人出钱。”
“所以澳大利亚的公立医院要遵循为纳税人负责的法理原则,不仅为住院病人负责,也要为没来住院的人负责,医院服务要对所有人公平,要按病情优先,并讲求效率,就诊要经过检诊,要分轻重缓急。”
“澳大利亚在就医和住院的过程中,不是先到先得的,而是要分轻重缓急的。不急的可能要排一年的队。”
不仅在看病的顺序上有所不同,澳大利亚的公立医院也不能选医生,因为公立医院是公共产品。杨博士解释说:“中国的公立医院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因为政府给的经费不多,所以医院要自己去盈利,做绩效和创收。”
“所以中国公立医院的有些项目不在医保里面,有些项目有封顶,患者要自己出钱。因为在中国公立医院看病,患者是花了一部分自己的钱,所以某种程度上也买到了一部分话语权和方便,这在澳大利亚公立医院里是不存在的。”
他补充说,在澳大利亚,人们也可以通过私人医保去寻求私立医疗机构的服务。
READ MORE
就医时和医生意见不同怎么办?澳洲有没有“医闹”?
“此外,在中国,医院是主要的医疗服务场所,大部分的医生和护士都在医院里面。澳大利亚的医生绝大部分都是私人行医,绝大部分都在自己的私人诊所里面,所以人们在澳大利亚医院里面见到的并不是医生最核心的部分,他们可能是医学生、毕业后的住院医,当然也有他们的上级医生和顾问医生。”
中国看病“无药不成医”,澳洲就医咨询服务非常重要
“在中国看病无药不成医。一些中国患者会觉得要是看病没有带回药,就像病没有看完。然而在澳大利亚就医的过程中,尤其是专科就诊,咨询服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杨博士解释道。
“所以澳大利亚看病叫consultation(咨询),在这过程中,看病并不等于拿药。”
中澳对待中医的态度和观念不同
来自中国大陆、港台、韩国、日本等地区的人很多笃信中医。杨博士分析说:“中国病人中80%以上的人相信中医药,但是澳大利亚是在西医主导下的医疗服务,中医药是补充医学或者辅助医学。”
“中医药在澳大利亚是合法的,但也有行业组织法律上的严格治理。中药并不在澳大利亚的全民医保Medicare里面。药物福利计划 (PBS)里也不给中药报销。所以我们可以明确了解到,在澳洲并没有像国内一样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所以一些人很可能无法在澳洲获得和原来的国家完全一致的医疗方案。
中澳医疗服务在操作层面上有差异
杨博士承认,在医疗服务的操作层面上,中澳两国是有差异的。“在医疗服务的操作层面上,熟能生巧是必然的,如果病人很多,反复重复很多次会建立起熟手的动力定性,尤其是护士。”
他举例子说:“比如在中国,一个医护一天可以接种两千剂新冠疫苗。这在澳大利亚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医院化验室的护士每分钟都在采血,澳大利亚没有那么多病人,熟练程度不可能像中国的护士一样。”
东西方人有不同的生存观和代际观
杨博士认为,东西方人有不同的生存观和代际观,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医疗制度的评判。
“东方人比较相信活着就好,让父母活着是一种孝道。在西方没有这个观点。很多西方人认为活着未必好,应该是有质量地活着。”
“东方传统的代际关系是“反哺式“的,子女长大后要反过来抚养父母,这是一种孝道。而孝的社会观念在西方并不明显,而主要是‘接续式’的代际关系。”
*以上内容仅代表嘉宾观点,非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