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不仅能装扮生活、还能点缀心情。和人的性格一样,色彩可以刚猛也可以温婉,可以藏着掖着的感性更可以撒开了欢的性感。
外界一直有一种误解,认为中国人在吃上总能剜骨剔髓、想精作怪地开发潜能。其实,中国人在语言文字上对色彩的表达一样是各种脑洞大开。从面有菜色、面若淡金、面若重枣、面色铁青、面如猪肝,到史老师描述的血泼了红,聊聊数字就可以在巴掌大的脸蛋儿上整出调色板都搞不定的姹紫嫣红。当然,客观的说可能汉语词汇里对色彩的界定不一定精准,但是若论起画面感来却一定是栩栩如生、形象生动。
客观的陶老师认为,色彩其实是很主观的,会因为每个人的敏感度不同而表述不同。语言的本质是用具体代替抽象,所以对于色彩的描述和定义就因人而异。但是不管从哪种文化角度来看,色彩它都是活生生的,比如陶敏老师念念不忘的-----高原红。
面对史双元博士、陶敏博士两位文化学者对语言和颜色之间互相映射的阐述,究竟是语言影响了颜色的知觉,还是颜色加深了语言的记忆,谢欣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我们的语言丰满,还是色彩更丰满?两位老师诙谐地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
色彩不仅与脸色、身份地位、五行方位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还和哲学思想交融渗透。
欢迎收听由文化学者史双元博士、陶敏博士和主持人谢欣给您带来的本期文化苦丁茶之-你曾经有过高原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