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 食品造假在澳洲以至全世界,都是個日益嚴重的問題,而且可能很危險。
- 食品造假有多種,包括篡改、錯誤標籤、假冒產品和稀釋。
- 相信涉及的金錢損失數以億計。
由注入凝膠的大蝦,以至用果汁稀釋的葡萄酒,食品造假是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令全澳生產商蒙受數以億計的損失。
儘管檢測技術有所進步,但供應鏈的長度和複雜性亦有增無減,意味著即使是本地超市的產品,也可能受影響。
有可能是一瓶用葡萄汁稀釋的陳年佳釀,用合成色素製成的「藏紅花」大米,或者是添加了啫喱狀物質的「大蝦」。
食品造假七大類
墨爾本大學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食品科學副教授蘭納迪拉 (Senaka Ranadheera) 表示,摻假或稀釋,是最常見的食品造假形式,在全世界 — 包括澳洲,均呈上升趨勢。
蘭納迪拉說:「摻假十分常見,即是使用劣質的材料稀釋產品。例如用低質素的果汁稀釋葡萄酒,或者在牛奶中加水。」
「就是這麼簡單,有時也可以很複雜,甚至致命。」
食品造假其中一個例子,是注入啫喱狀物質的大蝦。 Source: AAP / James Ross
蘭納迪拉發現了七種食品造假行為,其中多數會給消費者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
除了摻假之外,還包括篡改和貼誤標籤、超出製造協議的過度生產、盜竊、轉移到產品的既定市場之外(例如將聯合國分發的援助物資出售牟利),以及冒牌產品。
如何降低食品造假的風險
蘭納迪拉表示,對於政府、合法生產商和消費者來說,21 世紀的供應鏈可能難以追踪,但購買本地產品始終是個不錯的選擇。
他說:「食品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現在的食品系統非常複雜,尤其是食物鏈。」
「食品供應鏈又快又長,因此存在一些盲點,是我們無法嚴格監管的。所以,如果你購買本地產品,以及 [從] 值得信賴的供應商購買,就可以將 [風險] 減至最低 。」
「而且,重要的是小心任何有可能的篡改行為。」
涉及金錢數以億計:怎樣制止?
2018年,澳洲發生了食品造假健康恐慌,當時,在昆州和西澳的士多啤梨被插了縫紉針,部份報稱是在大型超市購買的。
儘管在全國 186 宗個案中,有些被認為是惡作劇,但品牌仍可能蒙受巨大的名譽損失。
研究和發展機構AgriFutures 在2021 年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食品造假每年對全球生產商造成約 400 至 500 億元的損失,單單在澳洲就造成20 至 30 億元損失,仍未計大量未曾發現的造假。
新南威爾士大學 (UNSW) 食品微生物學副教授考克斯 (Julian Cox) 表示,對產品缺乏專業知識的消費者,在偵測食品造假方面「沒有太多」可以做。
但據他說,容易受到造假影響的澳洲食品產業(如肉類和海產),在使用日新月異的基因檢測科技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他說:「他們正使用一系列複雜的化學方法,甚至分子方法,賦予食品非常精細,如人類指紋般的特徵。」
「他們的確可以識別食物,細微到,例如海產可能源自哪條水道,所以,不單是自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而是即使在澳洲這樣的國家,也可以根據這些分子特徵,識別出產自哪個州、哪條河或哪個海灣。」
2018年,澳洲發生了一件嚴重的食品造假事件,士多啤梨被插了針。 Source: AAP / Erik Anderson
2017年,Hoyt's Food食品公司因出售的俄勒岡 (oregano) 香草產品,含量低於實際俄勒岡香草的50%,而被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公署(ACCC)罰款10,800元。
葡萄酒摻假也是由來已久 — 古希臘人和羅馬人都有關於使用調味香料和色素的法律。
到了近期,澳洲葡萄酒生產商奔富 (Penfolds) 成為犯罪集團的目標,2017 年在中國和柬埔寨發現了冒牌產品,警方查獲了 14,000 瓶冒牌酒。
哪些產品受影響最嚴重?
蘭納迪拉表示,奢侈品更有可能受到影響。
他說:「貴價品更容易遭受食品造假。」
「例如一些酒精飲品,像酒類,還有魚子醬、一些貴價香料,甚至油和蜜糖。」
全球蜂蜜產業以造假馳名 ,由用甘蔗糖漿稀釋到冒牌麥盧卡 (Manuka) 蜂蜜 ,經常被人稱為「洗蜜」(honey-laundering)。
蘭納迪拉和考克斯均表示,雖然按照全球標準,澳洲是食品安全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但保持警惕十分重要。
蘭納迪拉建議,檢查條碼和有效期是否有被篡改過的跡象,如有的話,應向食品安全部門舉報。
考克斯指,假如售價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就很可能是假貨。
他說:「事實上,任何人,甚至像我身為教授,都有可能被騙,例如買了一條顯示板或包裝上標示特定名稱的魚,但不一定物有所值。」
「如果我們能突然以每公斤 10 元的價錢買到和牛,很明顯,可能有欺詐成份。」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