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衛生部門已經接受擴大不孕症的定義,容許性小眾( LGBTIQ+ )夫婦和單身人士能夠在輔助生育技術獲得國民保健計劃 (Medicare)補貼。
經過一年的推動,關注團體和生育專家對此改變表示歡迎,他們表示,這將在全國範圍內提供更公平的生育護理服務,包括「試管嬰兒」 (IVF) 和「子宮內人工授精」 (IUI)。
衛生助理部長卡尼(Ged Kearney)星期三(4月2日)在 Instagram 上發文指「我很高興地宣布,艾巴尼斯工黨政府已經接受擴大生育的定義,以確保單身女性和在同性關係中的女性,能夠獲得國民保健計劃下的試管嬰兒補貼」。
LGBTIQ+ 家庭的非牟利組織彩虹家庭 (Rainbow Families) ,組織執行長 Ashley Scott 將本星期的宣布形容為「我們社群的巨大勝利」。
Ashley Scott星期三表示「我們一直在積極遊說聯邦政府,確保 LGBTQ+ 社群得到像其他家庭一樣的待遇」。
「組織家庭時遇到歧視」
當婦女診斷出不孕的醫療原因,通常可以獲得生育治療的國民保健計劃 (Medicare)補貼。
不孕的定義為在 12 個月或更長時間,進行定期、無保護措施的性交後卻沒有懷孕。但關注團體和一些專家表示,這將延遲或阻止一些 LGBTIQ+ 夫婦和單身人士獲得國民保健計劃補貼。
Rainbow Families 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大約一半的 LGBTIQ+ 父母在澳洲診所嘗試接受生育治療以懷孕時,沒有獲得任何國民保健計劃 (Medicare)補貼。
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在至少三輪失敗的生育治療後,才被認為患有不孕症,之後會獲得回扣。
Ashley Scott星期三表示「我們很長時間以來,都從社區聽到他們在前往試管嬰兒診所,想開始組織家庭時面臨的歧視」。
「有些人第一次嘗試就能獲得國民保健計劃補貼,而另一些人則必須證明自己在醫學上不孕——有時是在三輪「試管嬰兒」 (IVF) 和「子宮內人工授精」 (IUI)失敗後。即使在同一家診所,也缺乏一致」。
澳洲和新西蘭生育學會(FSANZ)去年對澳洲生育業界進行全面審查,呼籲無論一個人的關係狀況、性取向或性別認同如何,都更公平地獲得「試管嬰兒」 (IVF) 和「子宮內人工授精」 (IUI)等治療。
這包括改變不孕症的定義,澳洲和新西蘭生殖內分泌與不孕症協會 (ANZSREI) 最近修訂不孕的定義,「作為擴大和非歧視性獲得 「試管嬰兒」 和 ART(輔助生育技術)的基礎」。
定義擴大了業界對不孕症的定義,包括「根據患者的醫療、性和生育紀錄、年齡、體檢結果、診斷測試或這些因素的任何組合而無法成功懷孕,以及需要醫療技術協助才能成功懷孕」。
根據SBS 新聞了解,衛生部門已去信生育業界的最高機構,確認其承認不孕症定義的最新版本。
這意表示醫療從業者認為符合更新定義,並按照醫療福利計劃Medicare Benefits Schedule(MBS)提供的服務可以獲得回扣。
「非常重要的政策變化」
卡尼表示,此舉「對許多女性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變化」。
她指「長期以來,單身女性和女同性戀者在接受「試管嬰兒」方面面臨障礙。這很昂貴,不公平,而且完全是錯誤的」
「有很多女性和社區組織為這一改變奮鬥很長時間。我很高興與她們分享這勝利」。
澳洲和新西蘭生育學會 主席 Petra Wale 博士表示,學會歡迎衛生部承認修訂後的不孕症定義,作為《國民保健和私人醫療保險法》(Medicare and the Health Insurance Act)下的「臨床相關」服務。
「這項認可是朝著改善公平獲得生育護理的方向邁出重要一步,並且符合 澳洲和新西蘭生殖內分泌與不孕症協會 對不孕不育擴展後的定義,定義已得到 澳洲和新西蘭生育學會 和 澳新皇家婦產科協會(RANZCOG)的認可」。
Petra Wale表示,這項改變「為更包容地獲得生育保健鋪平道路」。
「這一擴展的定義強化生育護理不應受到關係狀況、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的限制的原則」。
Petra Wale表示,修訂後的定義在確定患者資格方面「肯定了臨床醫生的重要作用」。
她說,正在進一步努力尋求擴大定義下對澳洲國防軍人員的認可,這些人員目前不在國民保健計劃範圍內。
爭取平等生育還沒結束
Ashley Scott指,對於Rainbow Families來說,爭取生育保健平等的鬥爭「仍未結束」,代孕「仍然被排除」在國民保健補貼之外。
代孕律師Sarah Jefford去年9月向SBS新聞解釋,根據國民保健的規定,可以為代孕目的提供生育治療,但沒有可用的補貼。
Ashley Scott指「我們將繼續爭取改變這現狀,以便所有 LGBTQ+ 人群——包括同性戀父親和代孕者——都能平等獲得組織家庭的支援」。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