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暫緩」執行?

HONG KONG & CHINA

Source: SBS

香港即將踏入主權移交22週年。近年,香港發生的很多事件,都被視為中國內地中央政府過度干預香港事務,甚至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中所列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究竟香港人為何會有如此憂慮?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探討。


香港在1841年至1997年屬於英國殖民地,期間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經濟蓬勃發展、人口急速增長;反觀,中國處於毛澤東主席領導的早期階段,與香港的情況相較可謂截然不同。香港在英國殖民地時期,經濟發展迅速;在1960年代,香港就成為了世界其中一個強大金融中心,享有「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稱號。除此以外,英國統治時期的香港社會環境亦與中國內地有莫大分別,民主制度被視為當年英屬香港社會結構的關鍵元素。
Signing
British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seated) signing a China-Britain joint declaration stipulating Britain's return of Hong Kong to China. Source: AAP
但英國「租借」香港的權利在1997年6月30日終告屆滿。1984年,鄧小平與戴卓爾夫人代表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收回香港地區(包括港島、九龍、新界)的主權,同時保證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方針,資本主義制度及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新聞自由、集會自由、宗教自由等均受法律保護,與內地有別。
Hong Kong
Hundreds of mothers holding placards, some of which read "If we lose the young generation, what's left of Hong Kong". Source: AAP
目前距離「五十年不變」的2047年限期仍有超過25年,但香港的情況已出現巨大變化。隨著中國內地逐漸邁向經濟大國,大陸中央政府根本不想耐心等候2047年的到臨。SBS新聞部記者,香港在主權移交後初期得以有效實行「高度自治」,司法制度繼續享譽國際,同時變相亦為內地政治異見人士提供了一個免受打壓的避風港;當然亦令香港幾乎成為全中國唯一可以公開批評中國政府而不受干預的地區。

然而,此等風光或將不再。英屬香港殖民地時期,香港地理面積雖然微小,但經濟效益卻遠超中國內地其他城市;大量主要跨國公司在香港設立分部辦事處甚至亞洲區總部,致使香港輕易成為世界其中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但現今中國的經濟發展急速,令香港在國際上的議價能力瞬間消失;北京及上海等城市摧毀了香港數以十億元計的經濟生產力,而從前曾是一個小漁村的深圳,今日亦被譽為中國強大的「矽谷」。關鍵問題是,究竟中央政府希望將2047年的「死線」,提前多少年頭。
Bridge
A photo of the world's longest cross-sea bridge, the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Source: AAP
近年,香港不少的變化,都被認為是中國內地影響力的「成果」。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可謂造價150億元的全球最長跨海大橋 - 港珠澳大橋。社會上有不少人質疑興建大橋究竟是否單純為了實際效益而作出,抑或是為了將大橋打造成一條加速將香港與祖國融合的「大型臍帶」。

當然,北京政府對香港的野心並非像興建港珠澳大橋般明顯地展現出來。不少香港市民所關注的問題,包括篩走持不同立場之選舉候選人、拐走出售有關共產黨書籍的出版商、拒絕向資深外籍駐港記者批出簽證等,凡此種種都被香港市民視為逐步侵蝕香港人身份及香港一貫享有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三權分立」。2019年,香港政府有意推動「逃犯條例」修訂,則再次被視為香港步向死亡所踏前的一大步。所謂之「五十年不變」,香港還有多少年頭可以自由奔放地「馬照跑、舞照跳」呢?
Hong Kong protest
Hundreds of mothers protest against the amendments to the extradition law in Hong Kong. Source: AAP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