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澳洲唯一一位做考古和古人类研究的华人学者。”李波博士说。他参与了全世界仅有的两个丹尼索瓦人遗址的年代考证工作。
人类进化史上曾出现过很多不同的人科物种,除了我们的祖先智人外,还有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等。丹尼索瓦人是人属内一个已经灭绝、经由古人类化石的DNA所发现的人种。
第一块丹尼索瓦人化石于2008年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丹尼索瓦洞的古遗址中被发现。“丹尼索瓦人就是用丹尼索瓦洞来命名的。我之前一直在参与丹尼索瓦洞的发掘研究,后来中国青藏高原白石崖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后,我也在2018年受邀加入。”
要点:
- 中国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发现古人类化石
- 李波博士分享白石崖溶洞现场发掘的经历
- 新冠疫情导致李波博士无法前往海外参与发掘
- 李波博士讲述现代考古研究的全球化合作
“白石崖洞是一个佛教神洞。有个僧侣在里面挖沙的时候掉出来一个化石。这名僧侣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他就找了他们的活佛。那位活佛是比较有学识的一个人,他知道这个(化石)很重要,就把它给交给了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当时的研究手段没有这么先进,光看形态就只是知道它是很古老的一种人,但是因为没有DNA技术,也没有测年的技术可以把它做出来,所以不知道是什么。直到近期,兰州大学和科学院一起合作做了蛋白分析以后,才发现他跟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是一样的人种,产生了比较轰动的效应。”2018年,李波博士受中国团队邀请参与到白石崖溶洞的发掘研究当中,曾经两次前往现场发掘。
中国甘肃白石崖溶洞发现丹尼索瓦人遗址 Source: 李波博士(Li, Bo Dr.)
“和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一样,白石崖溶洞也是在半山腰上。两个溶洞面对的都是一条小溪。环境非常优美。两个地方的气候都非常寒冷。周围的环境是典型的高原,有冰川、有水。因为有水,所以植被也是挺不错的。”
“晚上洞外是零下十几、二十度,但是洞内温度是在零度左右。相对还是比较暖和的。”
他们挺会选地方的,用中国人的风水观念来看就是坐山望水。这批丹尼索瓦人就这样在洞里住了十几万年。
因为这个白石崖溶洞目前是佛教神洞,白天僧侣和信众会进入朝拜,所以李波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只能在晚上进行挖掘工作。
“野外发掘工作还是很辛苦的,因为是在高原上,人稍微动一下就会很累,再加上比较冷。”
在李波博士提供的现场照片中可以看到,他们必须依靠红外线头灯的光源才能进行夜间工作。“一开始只知道化石距今至少十六万年,但是具体年代是不清楚的。为了弄清楚化石的具体年代,我们就必须去挖掘地层,后来挖出来了石器一类的遗物。通过专业的古DNA科学家的分析,地层中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李波博士(Li, Bo Dr.)在丹尼索瓦人遗址进行夜间采样 Source: 李波博士(Li, Bo Dr.)
“综合在一起,说明丹尼索瓦人确实曾在这个洞里生活,而且年代还很久远。距今至少从十几万年到几万年,期间跨度有十几万年。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李波博士的工作主要是测量地层的年代。他解释说:“比如遗址挖下去有两米深,这两米是几十万年慢慢积累出来的,里面有化石、有石器……我的工作就是告诉大家,时间序列是怎么样的。”李波博士说,现代考古是非常交叉的学科。考古学家是无法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的。主要研究要由各个行业的科学家协同合作,才能把遗址研究好。
李波博士(Li, Bo Dr. 左一)与考古同行的合影 Source: 李波博士(Li, Bo Dr. 左一)
“我是以测年为主,此外还有古基因研究、地质学、同位素、古生物等各个学科的专家……重要的遗址选择的都是国际上最顶尖的团队来完成。公众关心的古人类容貌还原可以在后期,结合基因和化石形态来确定。”
此外,考古挖掘也是长期作业。李波博士介绍说:“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挖到现在,中国的这个洞未来几十年还会继续做,能培养好几代的考古学家。”
这两年也就挖了两到四个平方左右。每天一厘米以内慢慢往下挖,不能破坏文物。非常缓慢,按照这个节奏挖一百年也是有可能的。
李波博士遗憾地表示,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他就无法前往海外取样了。“样品取不到就没法做研究了,手头的研究也就只能延后了。”
本文系SBS中文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来函联系:[email protected]或 [email protected])。
澳大利亚人必须与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离,请查看您所在州或领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现感冒或流感症状,请留在家中并致电家庭医生或全国冠状病毒健康信息热线1800 020 080安排测试。
SBS致力于用63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