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墨爾本的工藝品商人瑟斯菲(Jaya Thursfield)曾在英國、南韓、厄瓜多爾、巴布亞新畿內亞等地經商。在遊歷多國後,他選擇在妻子的祖國日本購買自己的住宅。
如果你在農村地區找一個地方,離大城市越遠,就越便宜。如果你認識人,他們可能願意免費把房屋送給你。
「空屋」(akiya)是日本特有現象。日本1.25億人口有九成住在城市,因此一些地區特別是農村,因人口減少、遷移和老齡化而產生大量空屋。
根據政府數據,2023年全國比2018年時增加30萬間空屋,達到899.5萬間,佔所有住宅的13.8%,東京也有約90萬間;如果放任下去,比例預計在2033年達到三成。
瑟斯菲透過報紙廣告,在離東京都東北一個小時車程的茨城縣,以300萬日元、即3萬澳元的價格購入一間獨立屋。該住宅佔地250平方米,有三間睡房、一間浴室和開放式廚房,還另有一間客房,建在1800平方米的土地上。

瑟斯菲買下這座住宅後進行了大翻新。
「日本人通常對買空屋和住空屋不感興趣,他們寧願拆掉重建。我覺得外國人在買空屋上比較開放,因為買二手樓在很多國家都很平常。」
這間房屋並非拎包入住,瑟斯菲要先清理前任業主遺留的大量物品,然後進行裝修,耗時3年、花費大約25萬澳元。他把這段經歷拍片放上網,迅速走紅,成為首位以西方人角度介紹日本空屋的網紅。
儘管後期裝修費用不菲,但他表示這非常值得:「老實說,我真的很滿意......我很想要一間有大院子的房屋。我就在這種房屋長大,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有。」
我覺得我在日本實現了澳洲夢——而這在如今的澳洲越來越難了。
日本國土交通省最新的2021年數據顯示,全國不動產有多大34%是由外國人擁有,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高。持有不動產的外國人之中,八成有參與寫字樓投資,七成人擁有住宅的業權;近六成資金的來自北美,亞洲買家佔27%。
仲量聯行(JLL)的報告指,因日元疲軟,203年第一季度,外國人對日本不動產投資額比上一年同期翻倍,達到20億美元。世邦魏理仕(CBRE)也指,2023年上半年,外國在日本不動產市場投資額增長45%。
LISTEN TO

澳元買日本樓超便宜?經紀:須留意樓齡陷阱及投資定位
SBS Chinese
11:04
澳洲鼎豐集團的銷售總監白靜恩(Patricia Pak)曾留學日本,移居雪梨後從事在澳日本人的服務行業多年。
她告訴SBS廣東話,外國人在日本買樓沒有任何限制:「你不需要有簽證或居留身份,無端端說要買就可以買到,新樓和二手樓都能買。」
貸款方面,不同地區、不同銀行則可能對外國人按揭有不同規定。她表示,這方面可參考港人買澳洲樓,通常是先以香港的物業做次按,套出現金再在澳洲置業。「所以就算在日本貸不到款,也有很多操作。」
華人湧入日本樓市?
針對空屋問題,日本當局成立了「空屋銀行」來進行促銷,又在2023年12月修訂法例,強制獨居長者的後代繼承老房屋,否則罰款,若管理不善會收取高額房產稅。
同年,日本政府擴大外勞簽證。厚生勞動省截至2024年10月的數據顯示,在日工作的外國人達到創紀錄的230萬人,佔勞動人口的25%,最多來自越南、中國和菲律賓。
相關政策對樓市造成重大影響。在中文社交平台可見,從2024年至今有不少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人士在社交平台發表有關在日本置業的貼文和影片,以「3.5萬人民幣」、「港幣8萬8」等銀碼買樓為標題,吸引不少網民熱議。

社交平台小紅書和YouTube都可見到大量有關在日本置業的中文內容。 Credit: RedNote/YouTube
她解釋,日本住宅總體較廉價是有多個影響因素,一方面是樓齡大、維護費高,令二手樓市場淡靜,另一方面是日本人口集中在大城市,無就業和發展機會,加上遺產稅,令出身鄉鎮地區的年輕人寧願放棄房屋業權,導致非城市地區有大量丟空房屋。
但她提醒,不要以為日本所有住宅都很便宜:「只有舊樓平一些,我甚至有朋友要抽籤來買新樓,所以並非所有(住宅)都沒人要......(作為影響因素)地區也很重要。」
澳洲護照赴日有90天免簽證待遇,買樓自住兼出租是否「有數為」?白靜恩表示,在外國置業要先找到自己的定位。
你究竟是為賺錢還是享樂來買樓呢?租金你當是零用錢,還是要用來供樓?每個人的情況不同。
「平就一定舊,你要知道自己購買的目的。買來自己去旅遊的時候住,不需要很高要求,平時用來出租,那你就無需盯著東京、銀座。」
她又提醒,日本並非每個地區都允許物業做短期出租,需要事先了解當地政策。
「即使現在(日本)多了華人、甚至從事地產行業,但畢竟所有文件都是用日文,所以最好還是有合法的代理商、翻譯方面的支持才去買樓。中介信得過的話,可以全權交給他們。」

澳洲鼎豐集團銷售總監白靜恩。 Source: Supplied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