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兒童或天才兒童佔整體澳洲學童人數高達一成。但在大學收讀四年教育課程的本科生,有關如何處理資優兒童的課程內容佔整個學位課程的比例相當微小,甚至只是以45分鐘輕輕帶過。有研究顯示,學校教師缺乏相關知識及培訓,是導致這些資優兒童未能得到最適當協助的主要原因。有教育界人士以為,這些學童的聰明才智或是透過僥倖而得,即使未得到額外教育亦能得出較其他人更好的成績。但事實並非如此。
READ MORE

【時事百寶箱】增加免費學前教育有何好處?
西澳伊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資優兒童研究學者斯萊特(Eileen Slater)博士向記者簡介資優或天才兒童的部份特徵,令家長或教師容易辨認出學童是否屬於資優兒童。這些特徵包括有強烈追求社會公義的意欲或對他人的同情心、識字或數學能力較其他同齡同學優勝、有很強的幽默感、優秀的類比推理能力及視覺空間能力(能在頭腦中想像事物或物體的不同角度);同時,學習節奏亦相對較快,毋須教學者反覆講解。社交生活方面,資優或天才學童傾向喜歡與年紀較長的同學交往,亦喜歡參與一些較為複雜、涉及規則的遊戲。
另一名研究學者伯頓(Kate Burton)博士表示,資優的情況可以在嬰幼兒的階段便呈現出來。她指出:「他們(資優兒童)一般較其他小童更早達到某些人生里程碑,如說話、閱讀、數學技能等,甚至能自行完成砌圖或解開謎底。與同齡孩子一樣,資優兒童亦有很大好奇心、不斷提出問題,但這些問題之話題可能較其他同齡兒童的問題更為『奇怪』或非典型。」伯頓博士補充,資優兒童可能有較大機會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因為他們有較大的控制慾、喜歡創造一些規矩複雜的遊戲。
及早辨別資優兒童、為他們安排更高難度的挑戰,其實相當重要;否則,這份過人才智或會演變成詛咒。身為西澳資優兒童協會(Gifted WA)創辦人之一的伯頓博士指,若資優兒童長期過著平平無奇的學習生活,便會感到厭倦,繼而產生挫敗感。她說:「有些孩子會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異常行為,如拒絕做功課,並使用時間作其他事情,包括將物件或電器解體再重新裝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資優兒童或能自然地隱藏內心的苦悶,在學校顯得正常,但返到家中便會「由天使變成魔鬼」;伯頓博士解釋,學者將這情況稱為「延遲的後期反應」。

Angus was quickly identified as gifted. Photo: Supplied Source: Insight
伯頓博士說,在多數情況下未有得到適當支援的資優學生會感到苦悶、得出較能力為低的學業成績,並表現出完美主義。她說:「年輕資優兒童可能會被一些相關經驗較淺的人員,錯誤因為兒童由於長期不受挑戰而出現的情況,診斷他們患上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自閉症甚至是躁鬱症。有些資優兒童較同齡同學在學業上、社交能力上、情緒上領先數年,因此可能會感到生活欠缺挑戰、孤獨,甚至是被人誤解繼而患上選擇性緘默症。」另外,亦有部份資優學童當遇到較困難的挑戰但自己卻未能即時掌握之時,便會出現挫敗感;這個情況一旦持續未止,他們便可能以為自己相當愚蠢,逐漸發展成精神健康問題甚至作出自殘行為。
伯頓博士因此建議學校,加入所屬州份的資優學童組織、採取有效措施及早分辨出資優學童並提供適當協助,讓他們有更多時間與心智相若的同學相處。她建議教師參與不同專業發展的機會,認識資優或天才學童的需要。她說:「假如他們(資優學童)質疑你,千萬不要覺得他們有欠禮貌繼而要求他們閉嘴,反而要聆聽他們的見解。若資優學童有需要及有能力應付,學校不必害怕為學童安排跳級。」
[videocard video="1356972611885"]
READ MORE

政府大幅削經費 低收入家庭學童恐無早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