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最为令人“震惊”的中澳关系事件当属澳大利亚决定从英美两国获取核潜艇技术,并计划在未来二十年耗费数百亿巨资打造数艘核潜艇。与此同时,也就势宣布了美英澳三国组成名为“AUKUS”的新军事联盟。这一做法当然遭到了中国的严厉抨击,同时也意味着莫里森政府在中美“争端”当中争当“出头鸟”、一路走到黑的策略又跨出了一大步。
作为经济分析与金融投资的从业者,作者已经多次立场鲜明地对澳洲这一不顾自身经济利益、坚持以意识形态和政治挂帅、作为美国遏制中国排头兵的操作做过批评。而这次“核潜艇”相关的操作,不仅仅要把和中国未来的任何合作与缓和关系的回旋余地堵上,而且还大大地得罪了欧洲大国——法国,因为直接取消了与法国的大额潜艇建造订单。
READ MORE
若严肃准备,法国总统马克龙愿意与莫里森开启对话
这意味着,这次对英美“投怀送抱”的代价实在有点大,除了价值几百亿的合同奉上之外,澳洲可以说把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主要国家得罪了个遍。考虑到英国退出欧盟时与德法等国结下的“梁子”,法国直接召回驻美国与澳大利亚大使的反应之大,估计也让堪培拉出乎意料,尴尬不已。如果说远离澳洲的欧洲大陆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和社会直接影响确实有限的话,进一步放弃自身在中国和亚洲的大量市场与经济利益,则令人更加“惋惜”。
特别令作者“痛心疾首”的是,澳大利亚“退出”的中国市场,实际上肥了的却是一些“自己人”的腰包——其中当面推动澳洲与中国不断发生冲突,背后却在不断加紧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以填补澳洲商品留下空缺的,当属“五眼联盟”的其他几个国家。
比如,就在AUKUS宣布的第二天,中国商务部就宣布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在给该协定保存方——新西兰的贸易与出口部长奥康纳(Damien O'Connor)的书面信函中,中国提交了正式的加入申请,两国部长还就有关后续工作进行了电话沟通。而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Jacinda Ardern)更是在之前一天就表示,根据该国长期以来的无核政策,将禁止澳大利亚的核动力潜艇进入其领海。
READ MORE
【观点】加入AUKUS后,中澳关系难以“重返昨日”
事实上,在中澳贸易持续紧张的过程中,新西兰和中国始终维持着比较正常的经贸往来。两国更是在今年1月签订了自贸协定升级协定书,中国市场向新西兰开放的领域更大、水平也更高。比如,在商品贸易中新增了部分木材——正是澳大利亚受到中国贸易限制严重、甚至导致维州大型木材出口企业倒闭的领域和纸制品市场;在服务贸易领域,中方则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新西兰扩大了航空、交易、金融、养老等领域的引入机制。
而且,比起新西兰这样比较小的经济体,从中国对澳贸易制裁中获利更加丰厚的,正是来自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正在填补澳大利亚煤炭、铜、牛肉、大麦、木材、葡萄酒和贝类等出口留下的大量空白。
中国目前对澳大利亚龙虾、牛肉、棉花和木材出口实施贸易限制,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征收高达212%的关税,对澳大利亚大麦征收80%的关税,并对澳大利亚煤炭和铜的出口实施限制。而从中国海关贸易数据的可以看到:
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进口金额从2020年上半年的约2.64亿美元(约合3.61亿澳元)在2021年同期降至零。而加拿大进口额则从2亿美元翻倍,增加到4.3亿美元;法国进口额更是从5500万美元直接增加到3.22亿美元。
而受益于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作用,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对华出口甲壳类动物增加,填补了此前澳大利亚的供应缺口。根据该协议,中国在2020和2021年需要额外购买价值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和服务。
此外,在澳大利亚牛肉出口开始减少的同时,美国牛肉出口商却从中获益。数据显示,中国自美国的牛肉进口额从2020年上半年的4300万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超过2.8亿美元。就在今年7月,中国只进口了价值约5000万美元的澳大利亚牛肉,却同期进口了约1.1亿美元的美国牛肉。
READ MORE
【观点】AUKUS将改变印太区域的权力平衡
除了农产品,澳大利亚更大的出口收入来源——矿产和能源,同样面临被盟友“抢生意”的情况。据报道,中国政府对澳大利亚铜的进口限令导致进口额从2020年上半年的5.5亿美元降至2021年的零。与此同时,美国铜进口额从5000万美元上升到5亿多美元,加拿大铜进口额从1.78亿美元上升到3.2亿美元。
在煤炭出口方面,中国2021年上半年从澳大利亚进口额同样降至零,而印度和韩国受益于澳大利亚供应的增加。同期,中国从美国进口额从6500万美元上升到5亿美元,从加拿大进口额上升了1.5亿美元,从俄罗斯的进口额从8亿美元上升到接近14亿美元。
这些冷冰冰的数据,显示出来的是这些“盟友”表面上支持澳大利亚,并谴责中国贸易禁令,但他们的出口商却采取积极的行动、借机获利不少。不过面对盟友们的“口头支持”,背后“抢生意”,澳大利亚联邦贸易部长丹特汉(Dan Tehan)还是乐观地表示,尽管与中国的关系持续紧张,导致相关出口产品的份额不断减少,但澳大利亚商品已经成功转向其他市场。
公平地说,这一说法并非没有根据。截至第二季度,澳洲受中国贸易制裁影响的商品出口同比下降约54亿澳元,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同类商品出口增加了44亿澳元。甚至由于全球原材料价格近期大涨,包括一度出现混乱的煤炭出口在日韩等国需求激增和价格飙升下走强,而铁矿石价格一度涨至200美元以上,更是令澳洲的贸易盈余一度创下历史新高。
因此在这出口“繁荣”背后,作者看到的却是更加严重的隐忧:因为近期的出口收入大增依靠的是更加原始的矿业资源出口,其收入增加更多源于全球原材料价格波动,甚至像大麦、棉花等农产品出口找到新市场也主要来源于这一波全球粮食短缺造成的价格上涨所致。大宗商品的价格本身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而真正受损严重的像葡萄酒、牛肉,甚至可见未来难以恢复的旅游和留学等服务业出口,却是更具长期“可持续”增长、附加值更高的产业。
更进一步来说,当看到其他一些国家在中国拿到的“订单”额度,澳大利亚实质上失去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而不得不回到一些已经非常成熟、增长有限且利润偏低的发达国家市场上去寻求机会。而随着近期铁矿石价格的暴跌,以及全球旅行逐渐开放后,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留学生相对“不友好”的态度,澳洲外贸和经济最差的时候可能正在前面等着我们。
归根结底,作为一个人口仅仅不足3000万、远处南半球、主要出口商品为原材料和资源的经济体,澳大利亚这样一个没有“大国命”的国家,却莫名其妙地做起了“大国梦”,其最终付出的经济代价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且从“无脑”跟随美国对中国遏制的政策,甚至不顾本身巨大利益损失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澳大利亚离政客们眼中的“大国”越来越远,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绝对不会单纯依附于另一个国家,在外交、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放弃独立、不从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决策。
(本文作者魏睿昊Julius Wei为SBS特约通讯员、澳大利亚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分析人士,转载须经SBS许可;本文观点仅代表嘉宾观点,不能代替理财建议,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