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澳洲能通过RCEP协议在贸易上“去中国化”吗?

澳中贸易关系紧张,世界上最大的区域自由贸易协议RCEP的签订,能否让澳大利亚抓住贸易多元化机遇、在贸易上“去中国化”?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Scott Morrison (left) shakes hands with the Premi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 Keqiang (centre right) during a bilateral meeting

Toen het nog 'gezellig' was Source: AAP Image

上个周末,澳洲总理莫里森与贸易部长西蒙·伯明翰(Simon Birmingham)一起,和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十国等15个成员国,在8年的“长跑”之后,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议。 

RCEP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参与国家的经济体量和人口都占到全球的30%。这显然受到了多方关注和报道,对于在经济和贸易上与亚洲地区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对中日韩分列贸易伙伴国前三位的澳大利亚来说,这份协议显然有着巨大的经济和历史意义。 

RCEP是第一个中日韩共同参与的真正区域性自贸协定,并且涵盖了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多数经济体。对于澳大利亚而言,签署了该协议,意味着未来能够获得亚太经济圈更多更大的机会。只要这个协定可以长期履行,必然能为澳大利亚带来巨大的收益。更有不少人希望,这能对陷入僵局的中澳关系带来一丝破冰的契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恐怕这一契机已经被浪费。
尽管中国是RCEP中最大的经济体(占55%体量),但在签订后的谈话中,贸易部长伯明翰更多强调了东盟十国的重要性。他声称,看到了澳大利亚与东盟国家之间巨大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机会,也看到了供应链整合的可能性,一再强调通过RCEP在抓住贸易多元化机遇、帮助管理澳大利亚对华风险方面的重要性。但澳洲真能通过RCEP去中国化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首先,澳大利亚在贸易上“去中国化”短期内可行性很低,哪怕签订了RCEP也没用。因为澳大利亚的货物出口仍以原材料为主,这些货品的主要需求方是大型制造业国家。制造业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从产业规模到完整程度到发展能力,15国中没有任何国家能在近期取代中国。而近十年来澳洲大幅增长的消费品出口一般是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需要一个巨大的中产消费群。 

在这方面,东盟十国加起来的体量也比不上中国(家庭平均收入和消费能力也跟不上),日韩又缺乏增长性。而且,东盟十国在制度、文化、宗教和语言方面都有诸多的不同,不是一个内部统一市场,企业全面进入的成本和难度都很高,其中不少国家处于非常欠发达的阶段,市场规则并不完善稳定。
其次,澳大利亚在RCEP框架下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事实上RCEP是一个最早由东盟提出的设想,随后邀请了中日韩,并在TPP流产后立刻让澳新也加入进来,随后在日本和澳洲——特别是日本的要求下试图邀请印度也加入。在整个过程中东盟十国的重要性非常高,因此判断RCEP走向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东盟视角。从东盟发展的阶段和方向来说,将会非常看重能够进一步接下从中日韩,尤其是最新从中国向外转移的低端制造业。 

同时,作为回报,东盟将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欢迎中日韩的投资和商品进入,并希望在制造业转移后进一步向中日韩的巨大消费市场进行出口。从这个角度来看,东盟显然会更在意与中日韩,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合作与利益互惠。也正是由于南亚的印度在争夺低端制造业转移中,与东盟是直接的竞争关系,且印度的制造业基础差于不少东南亚国家,就不难理解最终退出RCEP的选择了。 

澳大利亚在RECP当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尴尬,其本国市场非常有限,对于东南亚产品来说并不重要,甚至存在着和东南亚在农业、旅游业出口和吸引资本流入上的竞争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东南亚并没有太多利益需要通过或者依靠澳洲获取,相反是澳洲想要进一步进入和拓宽东南亚市场。 

因此,澳大利亚既没有在政治或者经济上可以撼动中日韩的手段,甚至在RCEP框架下对东南亚十国来说也是竞争多于合作,可见其利用这一自贸协议制衡中国的想法完全是“空中楼阁”。

(本文作者魏睿昊为SBS特约通讯员、澳大利亚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分析人士,转载须经SBS许可;本文观点仅代表嘉宾观点,不能代替理财建议,不代表本台立场。)
澳大利亚人必须与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离,请查看您所在州或领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现感冒或流感症状,请留在家中并致电家庭医生或全国冠状病毒健康信息热线1800 020 080安排测试。

SBS致力于用63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
Published 20 November 2020 2:30pm
By Julius Wei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