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很多人觉得,‘我没有任何症状,应该就没事’,但乙肝并不是那种会立刻让你生病的疾病。它潜伏期很长,等到有明显不适时,可能已经发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来自南澳肝炎协会(Hepatitis SA)的社区教育者陈建希这样说。
在澳大利亚,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的公共健康挑战。
尽管疫苗和治疗手段已较为成熟,但由于乙肝的慢性特性、不易察觉的早期症状,加上华人社区中根深蒂固的误解和羞耻感,很多患者未能在关键时机获得诊断与治疗。
数据显示,2023年澳大利亚因肝相关并发症死亡的人数达到460人,较2017年上升逾10%。
尽管医学上的进展已十分显著,肝炎所致死亡却仍在上升,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误区一:疾病“看不见” 没有症状却不等于健康
徐颖玢原本是一名护士,后来通过进修公共卫生专业,逐渐转行到了健康教育领域。
她目前负责南澳肝炎协会在社区的教育工作,向华人群体普及乙肝防治知识。
她在接受SBS普通话节目采访时指出,乙肝是一种“沉默的疾病”。
“我们在做健康宣教时,一直强调乙肝的隐匿性和长期性。”徐颖玢说,“乙肝的症状可能十年甚至十五年都不会显现,而且很多症状都不明显,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没有感觉’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见过的很多案例都是在完全没有自觉症状的情况下,被确诊为肝硬化,甚至已经发展为肝癌。”陈建希补充说,乙肝不像流感那样有明确的不适感,很多时候表现只是“今天有点累、睡不好、没胃口或关节酸痛”,这些都不足以让人警觉,但却是肝功能逐步受损的前兆。
陈建希原本是一名精神健康社工,专门提供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心理咨询。
后来,他有机会转到南澳肝炎协会,主要做乙肝的社区教育和一对一答疑。
“我现在很好,没有任何不适,为什么还要去检查?”这是许多陈建希接触过的华人长者最常说的一句话。
“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人对乙肝存在误解。”陈建希说,“有的人觉得自己肝脏没事,就没有必要做检查;有的人则把乙肝想得非常严重,谈到乙肝就色变。”
误区二:“谈乙肝色变” 不了解导致恐慌误解
“谈乙肝色变”,是在亚洲背景的社区中,另一个广泛存在的误解。
在实际工作中,徐颖玢和同事们通过举办社区讲座、健康展览、个别咨询等形式,推动乙肝的早期筛查和认知教育。
但她坦言,真正愿意主动了解的人并不多。
“很多人一听我们在讲的是血源性疾病,就转身走开,说‘我不需要这些东西’,其实这更多是一种恐惧。”
“有人一听乙肝,就会担心是不是通过唾液传播,是不是不能一起吃饭。”
徐颖玢指出,这种对乙肝传播方式的误解,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也使许多携带者选择隐瞒病情,进而错失治疗时机。
陈建希特别提到,乙肝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性接触以及不洁医疗操作等,共享餐具、亲吻等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播乙肝。

徐颖玢指出,对乙肝传播方式的误解,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也使许多携带者选择隐瞒病情,进而错失治疗时机。 Source: Getty / Getty Images/Pekic
陈建希特别强调,“即使携带病毒,只要定期做血检和肝脏超声监测,是完全可以把健康控制在一个良好的水平上的。”
隐性患者比例高 检测率仍偏低
除了检测率、确诊率低之外,乙型肝炎的另一个现实挑战在于:它往往不会在常规体检中被自动筛查。
“很多人以为只要做了体检、查了肝功能,就能检测出乙肝。但其实不是的。”徐颖玢指出,乙肝病毒的检测并不包括在常规的肝功能测试(liver function test)中,必须向全科医生明确提出“我要做乙肝的血液检查”才会进行相应的检测。
这一点,尤其容易在移民群体中被忽略。
澳大利亚国家数据也显示,约70%的乙肝患者出生在海外,其中大多数来自东亚、东南亚等高流行地区。
来自中国、越南和菲律宾的移民群体,是乙肝携带率较高的族群。
“在90年代以前,中国是没有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也很常见。所以很多老移民其实是从小就携带病毒,但自己完全不知道,”陈建希说。
正是由于这种“看不见”、“说不出口”的特性,使得乙肝在华人社区中始终难以成为公共讨论的主题。
目前,南澳肝炎协会正尝试通过文化适应性更强的教育项目,比如与华人团体合作、使用中文材料、派驻懂得多元文化背景的社工,来改善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情绪接受度。
在长期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徐颖玢和陈建希遇到了很多触动心灵的故事。
“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热线电话,一个人知道他的伴侣患有乙肝,非常焦虑。”徐颖玢回忆说,“我通过几个问题帮他排除了焦虑,告诉他如果打过疫苗就不用担心。他听了之后非常感激,说终于找到了可以依靠的人。”
陈建希也分享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他遇到一个新移民患者,因为患有乙肝而感到非常焦虑。找到南澳肝炎协会后,他得到了专业的支持和帮助,逐渐走出了阴影。
乙肝可防可控可治疗 或许也可以消除
目前乙型肝炎虽然尚无法完全根治,但早期发现、按时复查、规范用药,可以有效控制病毒载量,避免肝硬化和肝癌。
澳大利亚药品福利计划(PBS)目前已覆盖多种口服抗病毒药物。徐颖玢表示,只要病毒量被压制住、肝功能稳定,其实携带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澳洲国家免疫计划(NIP)也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婴儿和青少年免费接种范围。
2000年后出生的本地儿童大多已接种疫苗,但对移民成年人而言,仍有不少人未完成疫苗接种,或者对自身是否免疫缺乏了解。
这类人群便是多元文化社区疾病防治教育者重点希望覆盖的对象。
陈建希表示:“只需要通过抽一次血,就可以知道你有没有抗体、需不需要补种疫苗。”
在徐颖斌和陈建希看来,过去几年里,华人社区对乙肝疫苗和定期检测的接受度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随着我们健康教育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乙肝防治的重要性。”徐颖斌说,“他们开始主动去做血液检查,了解自己的乙肝状态。”
陈建希也表示:“很多人并不是抗拒检测和治疗,只是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现在随着我们走到社区去做健康教育,大家开始意识到需要定期去检查肝脏健康状况。”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2030年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战略目标。
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疫苗和药物,更需要“破除沉默”的行动。
两位社区教育者都希望人们在谈论健康时,不再将乙肝放在“边缘”。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音频内容。请在 和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