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热线】如何避免冲动性消费?

online shopping

online shopping Source: Pixabay

疫情解封、节庆来临,您会精打细算地规划花销,还是希望通过“买、买、买”来释放情绪、缓解焦虑?您是否会在愤怒、紧张或是焦躁的情绪下冲动消费?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消费心理?


援引分析数据,在疫情重压下的美国,今年黑色星期五的网络销售额创纪录的达到9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1.6%。在中国,网络电商天猫和京东在双11也再次刷新销售记录,“报复性消费”一词登上了网络热搜。

曲老师表示:“很多现象的发生从群体的角度来说它好像是变成了一个趋势,但是,毕竟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我们常常说有一些事情要用社会心理因素来分析,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理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更大的。”

消费增加的社会现象背后是否存在所谓“报复性”因素则难以笃定。商家也会在其他场合采取营销手段来带“偏”消费者的认知,实现“心理操纵”,因此,冲动性消费并非是疫情之后或是某种特定情况下的独有现象。


要点:

  • 曲老师表示,冲动性消费并非疫情后的特有现象。
  • 曲老师表示,一些个体通过消费来弥补疫情所带来的缺失。
  • 曲老师表示,长期以不恰当的方式解读情绪信号、补偿感受,会埋下“成瘾”的隐患。

“但是,我们自己是否会被操纵?还是需要增加一些修为,不要总是被煽动。”

曲老师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并表示,长期的隔离会凸显社会需求的匮乏。解封之后,在咖啡馆或是餐馆聚集、消费成为了一种较为“简单易行”的方式。
其次,疫情期间人们在丧失一些东西之后,会希望对此进行补偿。“那就通过买东西进行获得。”

“淘宝上买点什么东西,快递送到了。(感觉)我在家里,但还能拥有。出门去,拎着一大包东西,大包小包堆一堆,这(也)是一种拥有感。”
online shopping
online shopping Source: Pixabay
曲老师表示,通过“买、买、买”的形式来获得满足是如今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在三十年前,可能就是抽烟,或是和哥们聊聊天。”因此,通过购物解压的方式也来自于普遍的、习惯的行为模式。

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曲老师向我们解释“情绪”信号对我们的指向性影响。

在伤心、难过,或是处于极度不满意的状态时,消费者易于去购买商品。“因为,这是一种补偿,让自己开心、满意,让自己获得(的方式)。”

但是,处于同样状态下的卖家更容易去卖掉东西,比如打折甩卖,以实现自我调节。“因为不满意、不满足的状态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痛苦了。”

“顺着情绪的信号去做一些最有益,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当然对自己就更好了。”

“总是以不恰当的方式来替代和补偿我们的感受,而不是真正顺着这个信号去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那久而久之,就是成瘾。”

那如何去克服冲动性消费?听众李女士也表述了自己的经历。

李女士:疫情解封后,会去网上或是实体店重复性的购买一些家用品、食品。而且,会考虑为身边的人购买物品。

曲老师:可以通过外在的硬性条件来约束,比如说切断网络、调低信用卡额度、卸载购物软件等。从心理层面,寻找其他的途径代替为他人买礼物来满足人际关系上的需求。如果购买商品可能会为您带来成就感,比如用“有眼光”、“会买东西”、“有智慧”来实现自我补偿,那就需要思考自己在日常中成就感的缺失。另外,因为平日里娱乐选项较少,会通过上网来选择打发时间。在这样的指向下,让自己忙碌起来也是一种克服冲动性消费的方法。当有更好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在人际等方面的需求,就不会再求助购物这种方式。

欢迎点击图片音频,收听曲韵老师对冲动性消费行为的完整解析。
澳大利亚人必须与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离,请查看您所在州或领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现感冒或流感症状,请留在家中并致电家庭医生或全国冠状病毒健康信息热线1800 020 080安排测试。

SBS致力于用63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关注更多澳洲新闻,请在Facebook上关注SBS Mandarin,或在微博上关注澳大利亚SBS广播公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