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华裔人口较多选区倒向工党 自由党“硬汉”策略为何失效?

ELECTION25 PETER DUTTON CAMPAIGN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Peter Dutton at a press conference after visiting the Marnong Winery, on the northern outskirts of Melbourne on day 4 of his 2025 Federal Election Campaign in the seat of Calwell, Tuesday, April 1, 2025. (AAP Image/Mick Tsikas) NO ARCHIVING Source: AAP / MICK TSIKAS/AAPIMAGE

在2025年联邦大选中,工党赢下多个华裔人口占比较高的选区,自由党在这些选区接连失利,问题出在哪?在重组在即的关键时刻,自由党在与华裔选民沟通、争取选票方面,又有哪些值得反思与调整?点击音频,收听西澳大学中国研究副教授陶郁博士,解析华裔选民行为的变化及澳中关系的未来走向。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多个华裔选民占比较高的选区——包括新州的Reid和Bennelong,维州的Chisholm和Menzies,以及西澳的Tangney——纷纷被工党拿下,其中不乏过去被视为自由党“铁票仓”的选区。SBS普通话请到西澳大学中国研究副教授陶郁博士,分析本次大选中华裔选民投票行为的变化,以及大选后澳中关系的发展趋势。

陶郁博士指出,这一轮选举结果首先反映了全国民意整体向工党倾斜的趋势,而华裔选民占比较高选区的转变正是这一大势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自由党前领袖达顿在竞选中试图打造“澳版特朗普”硬汉形象的策略,从大选结果来看未能奏效,反而进一步推动了民意转向。

对于自由党在新州Bennelong等选区推出华裔候选人却仍难挽颓势的现象,陶博士指出,族裔身份已不再是打动华裔选民的决定性因素。政党在选前临时换将式地推出华裔面孔,往往容易被视为策略性操作,缺乏真诚,难以获得社区信任。

在西澳的Tangney选区,自由党和工党都推出了具有华裔背景的候选人,因此族裔身份已不再是决定选民选择的关键因素。相较之下,政党的全国性纲领,以及候选人在选区内是否“生根”、与选民建立真实联系,才是更能赢得选票的关键。
而在选战策略上,自由党候选人一方面在小红书等中文平台用普通话拜票,另一方面自由党高层却重申“国家安全”、主张收紧移民政策,这形成一种“割裂感”。相较之下,工党在多元文化形象的塑造上更具一贯性。长期以来,党内如黄英贤等人物持续倡导多元文化价值,形成了清晰且稳定的党内立场,增强了工党在华裔选民中的认同感。

陶博士还指出,不少华裔选民此番支持工党,并非出于对其执政成绩的完全认可,更多是出于对自由党相关言论和立场的不满。澳大利亚多元的华裔选民期望澳大利亚独立制定外交政策,而非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自由党的“澳版特朗普”式硬汉竞选策略,在包括华裔在内的少数族裔中并不受欢迎。

那么,自由党未来若希望重建与华裔选民的关系,又该如何调整策略?陶博士建议,自由党应回归以澳大利亚国家利益为中心的中间政策路径。同时,应更重视基层候选人能否与社区建立真实联系,而非依赖领袖个人形象主导竞选。陶博士举例表示,像工党的林文清(Sam Lim)在自由党前“铁票仓”Tangney的胜选就是深耕社区的成果,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面对国际紧张局势加剧,尤其是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带来的不确定性,陶博士认为,只要工党政府坚持以本国利益为优先,在美中之间保持外交自主性,仍可在区域紧张中实现战略平衡。“澳大利亚有自己的利益,不管是在经济贸易上还是国家安全上,都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在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