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介代辦墨市買地起樓】隔山買樓爛尾業主投訴無門?

The effects of the pandemic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boom is causing an increase in price for both labour and materials in domestic building works.

建屋材料價格飆升,一些簽訂了固定價格合約的建築商難逃倒閉的厄運。 Source: AAP / DAN HIMBRECHTS/AAP

有香港人及移民澳洲港人指,去年透過香港中介在墨爾本「買地起樓」,卻遇上建築商遲遲未施工、甚至拖至維州修例,向對方作出投訴但涉嫌遭到「置之不理」。跨國買樓買家是否「毫無保障」?


投資往往涉及風險,當中亦包括因為人為的問題,而導致額外的金錢上損失及精神困擾。

今集【人物誌】的兩位港人,就因為幫襯香港中介、在澳洲購下「買地起樓計劃」(house and land package)而換來一場惡夢結果要交由本地律師解決,他們亦發現不少苦主亦有類似的經驗。

足本錄音:

LISTEN TO
Cantonese HIC Home and Land image

【香港中介代辦墨市買地起樓】隔山買樓爛尾業主投訴無門?

SBS Chinese

20:50
當中包括家住布里斯本的港人Kyle。

「當初因為家人因住在香港,就覺得如果我們在香港可以透過當地經紀買樓,可能信心更有保證,始終他們覺得有甚麼事亦可在香港找經紀去處理。」

「與那間公司的經紀人都來回(溝通)幾次後, 我也覺得沒問題的,反正如果要跟進的話,家人在香港跟進也比較容易。」

「結果我們買了一個Home and Land Package(購地起樓計劃), 大概一年左右之後,就被通知可收地了。」

「因為我們買的是購地起樓計劃, 通常是那邊公司就會直接幫我們跟進關於起樓及建築的事宜。我收地時是12月,但過了五、六個月仍然還沒有任何(關於起樓的)消息。」

「那時候剛好墨爾本政府推出了一個關於建築能源的法例修改,令我開始擔心是否出了甚麼事。於是就馬上追問香港代理及澳洲的建築商,才發現原來中間那六個月,他們是完全沒有跟進。」

「我去問對方才回覆話『現在幫你跟進』, 那一刻已經太遲了。因為相關的建築公司沒獲得所謂的DBI(國內建築保險),因此亦領不到建築費,所以他們搞了差不多六個月也起不了樓。」

Kyle提及的「建築法修例」,是維州政府在去年(2024年)5月提出,要求當地所有新建房屋,必須符合七星級的家庭能源效能標準。

該法規在評估能源效率時,必須涵蓋一些能使用太陽能的固定設備,包括供暖、制冷、及提供熱水及照明的設備,市場普遍認為要實施法規必會導致新屋建築成本上升。
身在香港打算投資澳洲物業市場的另一位苦主John,亦在同一中介購入在墨爾本買地起樓的計劃。「因為當時有很多朋友移民澳洲,認為那邊的樓市是有升幅,我亦想分散投資。」

「當時這間公司的經紀人說到會幫我們找一個可靠的建築師,買完幫我們起屋及跟進,之後亦會幫手放租,又說那邊會建大商場,升力潛力很好、入住率很高等。」

「但在2023年底收地後,對方就一直拖(延工程),拖了差不多半年都沒有開始建築,我們一直追經紀人 ,但他卻將責任推往建築師。」

「我們一直追問,直到我們在一些朋友處得悉,24年5月起,在墨爾本建新住宅要符合一個新的環保標準、即要轉高一星。」

「我們那時就再追問對方如果遲過五月才開工是不是要加價,建築師仍然繼續拖、又不回電,追問經紀又沒有回音,打給公司高層、對方避而不接。」

「當時就覺得很無助,也對這間公司的誠信存疑......結果又要我們到總公司投訴,高層亦只在網上回應幾句。」
LISTEN TO
Cantonese GF 2311 image

【普通人上車無望?】新報告:年賺30萬才「供得起澳洲樓」

SBS Chinese

11:08
雖然最後兩人都透過律師追回建築部份的訂金,但John認為他們的實際損失難以衡量。「我們都要借錢(供樓),對方拖了半年,建築用地放在那裡一直沒有動工,我是要白供利息。」

「第二,當時,對方那個時候說跟當局的新標準,好像要加兩萬澳幣左右,我在我太太(據理力爭),強調是對方拖延,才令到我們趕不及在修例前開工,這沒理由要我們負責。」

「如果計算金錢損失的,第一,我們損失時間及利息、又要尋找律師出律師信,時間成本上亦被拖了大半年,覺得很麻煩。」

Kyle更認為,自己按合約據理力爭但不得要領,最後亦只能透過澳洲一間律師事務所發律師信,「而對方用了不夠一個星期的時間,就說會全數退款。」

「(我之前的)電郵與律師信的內容,其實是一樣,我自己追要用三、四個星期(也不得要領),但律師追不足一個星期就成功。」

「明明他們在法理上理虧,但我也要花五個星期的時間去追,所以我覺得都挺無賴...就是欺善怕惡。」
在Kyle及John追討的過程中,他們亦在社交平台上遇到其他面對同一問題、即表示自己曾通過同一中介在澳洲買樓而被拖延的其他買家。

而在互相介紹下,部份買家們最終認為到墨爾本APT Legal的合夥人及創辦人余興邦律師,並向他求助。

余律師在接受本台訪問時指,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們律師樓最終亦決定在部份個案中,用法律以外的方式為客人爭取「最佳利益」。

「大概在2024年的年中,我有一個朋友在香港做中介—都是買澳洲樓的,他說有個舊客想找澳洲律師。」因為他在收地後,建築商一直沒有跟進為他建樓。」

「當時我就接受了這單案件(的委託),亦按以往經驗研究建築合約,結果,我們亦在合約上,找到有建築商應履行的義務,對方並沒有履行,於是亦去信建築商,代表客戶成功獲得退款。」

「此後這位朋友再有幾宗關於合約的同類案件——應該是三、四宗左右。」

「三宗案件事主的訴求各有不同,我們進行內部會研究後,決定轉用協商的方式,過客戶解決問題,結果亦如客戶的要求完成談判。」
HOUSING STOCK
New housing construction is seen at Schofields, north west of Sydney, Thursday, November 10, 2022. (AAP Image/Bianca De Marchi) NO ARCHIVING Credit: BIANCA DE MARCHI/AAPIMAGE
余律師亦表示,由於今次的事件涉及香港及澳洲兩地,令追討情況變得更複雜,往往亦會令當事人覺得投訴無門。

「香港政府對於海外物業銷售的監管,可以說是不存在,而很大機會亦會因為那個司法管轄權的問題(而令情況更復雜)。」

「因為你買樓交易的商業行為,是在澳洲發生,所以在技術上,香港政府亦很難去立法去監管發生在香港以外的司法管轄權的商業行為,所以這個情況,應該是交由澳洲政府去立法規管。」

「但有一個尷尬的情況是,中介去接觸客戶的事情則發生在香港,即是雙方商討合約、甚至簽約的行為都發生在香港的話,澳洲進行監管又是困難 ,即它沒辦法監管兩個成年人、在海外簽合約等事情。」

「所以這形成了一個尷尬的現象,就是在司法管轄權方面有爭議,香港是比較難監管,而澳洲亦比較難將他的監管伸延到香港,形成了有一定程度的小風險...導致客戶有投訴無門的感覺 。」

余律師認為,在上述個案下,苦主是否仍然受到澳洲法律的保障?他又對仍有意在海外買澳洲樓的人士有何忠告與建議?更多訪問內容,請留意足本錄音。

以上內容為一般性資訊,並非具體建議。如欲進一步了解與你個人有關的準確信息,請詢問專業意見,或向你的律師查詢。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