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罂粟(poppy)一词,不少华人或许立刻就会将它与鸦片等毒品联系到一起。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源头,鸦片战争总会触发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隐痛。
但在澳大利亚,罂粟却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和象征意义——
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香橙罂粟籽玛芬(Orange and Poppy Seed Muffins),到深植于平等主义的高大罂粟花综合征(Tall Poppy Syndrome)。
再到每逢澳新军团日(Anzac Day)和国殇纪念日(Remembrance Day)老兵胸前佩戴的佛兰德斯红罂粟(Flanders poppy),罂粟的身影不难看见。
本期的闲话澳洲,SBS普通话要为您盘点澳大利亚和罂粟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那些渊源。
Personal messages are seen amongst the poppies on the Roll of Honour during Remembrance Day at the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in Canberra. Source: AAP
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可以理解为是“高大罂粟花综合征”,是指嫉妒或者直接攻击那些“鹤立鸡群”的人,就像把高大的罂粟花割去以看起来平整。
在澳大利亚,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描述——“Cutting down the tall poppy”,当某个人过度高调,或是在某领域相当成功时,社群中就会出现众多批评和忌妒的声音。
例如:Let’s cut down all the tall poppies! If we can’t be famous and rich, no one can! (让我们打倒所有的成功人士吧!如果我们不能变得出名和富有,所有人都不行!)
据悉,“高大罂粟花综合征”的出现与澳大利亚平等主义的观念不无关系,这从由淘金热引发的尤瑞卡事件以及八小时工作制在澳洲的首创中可见一斑。
Common poppies, flowering against a blue sky Source: AAP
普通话有“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粤语中有“憎人富贵厌人穷”的说法。日语中有“出头的椽子被打”的表达方式。
现今的网络流行语“Cancel Culture” (取消文化)和“高大罂粟花综合征”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每值澳新军团节(Anzac Day)和一战停战纪念日(Remembrance Day),不少澳大利亚人都会在胸前佩带一朵小红罂粟花缅怀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同胞。
澳人佩戴红罂粟花的传统由何而来?它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历史又有何关联?点击封面音频,收听完整节目,了解更多讯息。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READ MORE
闲话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