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女留学生在澳洲:留学一定自由和快乐吗?

IMG_0984.jpg

郑好博士

她面临哪些挑战,又如何在多重文化中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点击音频收听详细报道)。


“自由和快乐,从不是跨国留学就能自动带来的礼物。”——科廷大学的社会学博士、研究员郑好在接受SBS普通话节目记者采访时说。

郑好分享了她对中国酷儿女性留学生在澳大利亚身份建构与文化适应的深入研究。这项研究源于她自身的成长经历,也聚焦于这一群体在跨文化语境下,面对性别、性取向、民族与家庭期待等多重身份交错时的真实挑战。

自由背后的“隐形门槛”

许多选择来到澳洲,期待更开放的社会氛围,尤其是LGBTQ+群体在公共空间中被可见与被尊重的状态。然而,郑好指出,这种期待往往会被现实的复杂性所冲淡。

“他们依然是留学生,要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经济压力。” 郑好解释道,“即使在彩虹旗飘扬的地方,他们也不一定真正感受到归属与被理解。”
Mardi Gras
Mardi Gras Credit: Jeffrey -Feng Photography

身份的“多重交叉”

留学生、女性、中国人、酷儿——这四重身份的叠加并非简单相加,而是相互交织,影响着她们的社会融入和自我理解。郑好强调,尽管澳洲提供了更多探索性别与性取向的空间,但这些空间并不自动对所有人开放。

“有些人可能并不容易融入当地酷儿社群,反而在这些空间中感到被边缘化。”她说。文化差异和语言门槛仍然让许多人成为酷儿社群中的“局外人”。

家庭期望的隐形规训

作为中国女性,这些留学生还需应对来自家庭的传统性别角色期待。例如催婚、对外貌或行为方式的规训等,仍旧深深影响着她们在海外的生活。

“这是一种如背景噪音般持续存在的声音,”正好形容道,“哪怕你身处千里之外,它依然影响着你的身份选择与表达。”
Happy family having Chinese New Year dinner
Credit: Lane Oatey / Blue Jean Images/Getty Images

身份不是标签,而是一段旅程

郑好的研究刻画了这些留学生如何在流动的身份构建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成长。她指出,与其说她们是在寻找一个既定的“身份认同”,不如说是在构建一种让自己感觉舒适的自我表达方式。

“Chosen Family”的力量

在家庭支持可能缺失的背景下,“自己选择的家庭”(Chosen Family)成为支撑许多酷儿留学生的重要力量。这些亲密的朋友、同志或长辈成为她们构建安全感与归属感的关键所在。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向原生家庭出柜,但她们依然在努力寻找能让自己做回自己的关系。”郑好说。
Back view picture of a group of friends jumping
Back view picture of a group of friends jumping outdoors near beach with raised hands. Source: Pixabay

开放与共情:她的愿景

“酷儿”这一身份标签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自我定义方式。郑好希望,社会可以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理解与耐心。

“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明确地归属于哪个标签,而是需要一个能让个体自由探索、被理解和被支持的环境。”她说。

在她看来,真正的自由不是来自“在哪里”,而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以及在复杂的人生中仍然选择忠于自己的勇气。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音频内容。请在  和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