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東鵬自15歲入行跟師傅學廚,曾在香港不少海鮮酒家和火鍋店工作,一直專注於打魚旦、四寶丸和魚湯產品。為了令廚藝更上一層樓,他曾進修和參加過不同類型的比賽,例如香港中華廚藝學院和工聯會舉辦的廚師比賽。
後來鵬師傅認識了太太Jessie,兩人組織小家庭後於2007年移民到雪梨,曾受聘於餐館、也嘗試過創業,但初期創業路並不平坦。
鵬師傅說:「當時生意主要以華人市場為主,但又想兼顧到本地西人市場,因此取不到平衡。」
在澳洲日子久了,慢慢了解到自己真正想做甚麼產品,產品可以幫助哪些對象。相對來說,現在的思路更清晰。
研發產品因女兒「啃魚骨」開始...
鵬師傅表示女兒小時候很喜歡吃魚,怎料有一次吃魚的時候差點啃魚骨,自此抗拒吃魚。愛女深切的他認為魚類對小朋友成長很重要,因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 3、DHA、EPA和蛋白質外,還含有碘、鈣、鐵,維他命A和D等多種營養。
鵬師傅說:「當時靈機一觸,想到弄魚蛋給她吃,她竟然沒有抗拒,我再嘗試將魚骨熬成魚湯,結果女兒重新接受吃魚。很高興這種產品不但幫到女兒,日後還幫助到很多朋友。」

鵬師傅跟太太Jessie和女兒合照 Source: Supplied
他說:「香港人都知道,產後媽媽會有『谷奶』的情況,加上疫情期間,很多長輩未能飛來澳洲協助產後媽媽『坐月』,因此魚湯幫助了不少新手媽媽。」
「此外,近年很多年青家庭來到澳洲,希望我們的產品能提供一個既方便又健康的選擇給他們,而且魚類有助小朋友成長。」
製作魚湯由選魚開始
鵬師傅表示魚湯主要選用澳洲馬鮫魚製作,魚肉用作製作魚旦,魚頭、魚尾和魚骨則用作熬湯。
但因季節影響馬鮫魚的供應,因此偶爾會選用三文魚取代,他表示三文魚同樣擁有豐富的營養。

由馬鮫魚熬成的魚湯,右方是隔起的湯渣 Source: Supplied
我們一直用心製作,憑著「先幫別人,才幫到自己」的想法行事。
疫情期間轉危為機
疫情早期,鵬師傅表示封城對不少餐館來說是雪上加霜。
鵬師傅說:「2019年年尾我們開始研發產品,不久碰上疫情封城,在防疫措施下大家都被困在家裡,出外購買必需品也限於5公里。當不少家庭每天煩惱一日3餐煮甚麼,甚至希望吃到有質素的食品時,我們希望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們。」
「了解到香港人注重湯水,我們在疫情期間推出燉湯、蟲草湯和佛跳牆。此外我們也推出家常小菜,例如梅菜扣肉、蘿蔔牛腩等。」
鵬師傅表示沿著此思路日後想到製作更多香港的節日美食,以及童年街邊小吃,例如咖哩魚旦、煎釀三寶和車仔麵等,結果疫情期間幫助了不少家庭。
鵬師傅了解到不少年青家庭以往在香港時常吃到長輩煮的節日美食,但移至澳洲後未必願意親手製作,例如蒸蘿蔔糕,因此他們的食品某程度上可以緩解思鄉之情。
產品為顧客的需要靈活調整
師傅表示他們在節日期間會推出盆菜,早期提供傳統4-6人、6-8人的份量。
鵬師傅說:「今年新年前推出盆菜預訂,期間收到不少顧客反映他們屬於小家庭,加上疫情期間未必有大型家庭聚會,因此我們立即調整,推出一個2-4位的盆菜,結果廣受大眾歡迎。」

節日推出的盆菜 Source: Supplied
太太Jessie說:「感恩身邊朋友在他們的朋友圈內介紹我們的產品,慢慢讓更多人認識我們,而且口啤不俗。期後陸續有不同州份的超市主動聯絡,表示有興趣合作,將我們的產品放於貨架上售賣。」
成功背後難忘的經歷
疫情初期,曾出現食魚供應不足的問題,鵬師傅表示當時立刻跟供應商商討,建議對方不要將價錢設定太高,同時也要跟行家借貨,最終才可維持產品的供應和價格的穩定。
我們一直希望產品能解決大家一日三餐的煩惱。
鵬師傅指今年新年製作盆菜訂單時曾發生小意外。
他說:「記得今年年廿九製作大量盆菜訂單,不慎將滾燙的雞湯灼傷了腳,當時自己只埋頭想到要完成訂單。結果關門的時候,太太留意到自己腿上起了大面積的水泡,非常擔心。結果立刻去看醫生,包紮完傷口,立即又返回店舖預備另一天的原材料。我覺得接了訂單便有責任完成,不想讓別人失望。特別是新年這些大日子,真的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渡過。」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